【3】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
看了我的视频,有人认可这种文化差异,感谢我让他们看到法国不是只有时尚和奢华。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谩骂,说“你跑到国外就是去吃垃圾的?简直丢中国人的脸”。
我做这个视频,只是反映一个现象,并不是依靠捡垃圾在生活。比起捡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过程中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比如我更加重视反浪费和资源再利用。在视频拍摄过程中,我其实一直都处于学习状态,查找各种相关资料。
在大约3年前的新闻报道中,我看到大型超市的临期食品都是大桶大桶地丢,然后人们涌上去挑选。但现在“超市垃圾”越来越难捡,我就去了解是什么原因。
法国非肉类食品上一般标示的是DLUO日期,表示“在此日期前食用更好”,为最佳食用期。它不是绝对期限,只是在这个日期之后,产品可能已经失去了全部或一部分特质,比如咖啡失去香味、饼干变软,但不会对食用者产生危害。
到了DLUO日期的食物,超市不能再售卖,只能丢弃。但对食用者来说,至少一星期内都可以吃。现在法国大型超市开始把这些到期食品捐赠给慈善组织,以此获得税收减免。大型超市旗下的小超市临期食品较少,独自捐赠很麻烦,他们都配备一个封闭集装箱,将几天的东西放在集装箱拉回母公司再集中捐赠。所以能捡到的“超市垃圾”一般都是来自个人经营的小门店,但数量十分有限。
在捡垃圾途中,我看见一些真的以此维生的人。我记得有一天凌晨两三点特别冷,零下四五度,垃圾盖上已经结冰了,我在郊区发现了三四袋面包,我在拍摄的时候,发现远处有几个人瑟瑟发抖,一直等着我拍完。他们都是靠捡垃圾维生的人,因为不想入镜,才离得很远。看到这个场景,我很难受,赶紧完成了拍摄。
通过捡垃圾,我更了解法国了,之前留学,我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在法国,有一些人是极简主义者,他们把捡来的东西改造,或去垃圾桶里找吃的,就是反消费,尽量不花钱。
九派新闻记者李沐曦实习记者刘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