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哈尔滨市自主择业军官转战“第二战场”精彩故事纪实(上篇)

2019-01-09 15:49  编辑:杨禹  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1月9日讯 (陈立涛 记者陈南竹)“现在冰城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绿军装已经成为最让人羡慕和最喜欢的颜色!”在哈尔滨市第一福利院,说到“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刘胜利老人感叹不已。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庆祝建军90周年。

  在和平年代,退伍军人如何选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和“冰城”美名的哈尔滨,自主择业军官群体成立的“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默默无闻,扎扎实实,甘于牺牲奉献,用7年时间的精神坚守,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平凡的岗位上竖立起转业军人高尚的精神和道德丰碑。

赴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慰问“三无”人员。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慰问林甸退役老兵。

  好品质赢得好口碑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哈尔滨退役军人的一张特殊名片,服务队首任队长刘栋介绍:“服务队的发展壮大,让我们在军旅人生中经历和品尝了酸甜苦辣,共同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2012年初,刚从部队自主择业回到哈尔滨的刘栋和崔岩、王波、李若钢、候晓辉、郝军等十余名择业战友共同成立了“橄榄绿志愿服务队”,他们大多数都是正团和副团职自主择业,来自陆海空各兵种部队,有的从全国各地自主择业返回家乡,也有许多家是外省籍在哈尔滨服役自主择业留下的,他们经商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在部队当兵几十年,脱下军装不能丢了军人本。过去在部队练兵备战,习惯了紧张有序的部队生活,现在转业走向社会,也要发挥余热,不忘初心,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做好人好事做公益事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目的,要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

赴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慰问“三无”人员(四)

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橄榄绿成员义务支教活动。

  “军人品质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好品质才能迎得好声誉。这些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无偿为病危患者献血、义务维护哈尔滨冰大世界开幕式治安……”街道办事处同志告诉记者,自主择业军官经过军营摔打磨练,面对挫折困难不气馁,他们从一件件小事好事做起,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努力,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高尚品质,赢得了老百姓和社会的认可,服务队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气与日俱增。他们脱下军装依然在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默默坚守着这块精神高地。

  哈尔滨市人社局自主择业军人办公室主任董星介绍:“橄榄绿志愿服务队”正式队员都是自主择业军官,从2012年初开始,这个群体面向黑龙江省广大下岗无业人员、无人照料的三无人员和生活困难的退役老军人开展公益活动。目前共有正式会员106人,捐款16万余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620余次,捐物180余箱,行程3万余公里,足迹踏遍白山黑水,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经过几年的马拉松式做公益事业,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去年经滨尔滨市精神文化办和志愿者协会批准,正式命名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并在哈尔滨志愿者大厦正式挂牌,他们用军人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青睐。

  老军人传承“军字号”

  “我在有生之年,也想像你们一样,为社会做一点公益事,让我们‘橄榄绿志愿服务队’这个‘军字号’在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变得更响亮!”这是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加入服务队时的真情告白。

  7年来,服务队一直坚持关心照李敏。去年初,她请求以一名抗联老战士身份加入了服务队,她由最初的帮扶照顾对象,最终成为一名特殊队员,担任服务队传统教育导师职务。去年七一前,李敏同服务队一起过党日,期间95岁高龄的李敏在“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队旗上签上自己字,并题词“不忘军旅初心,弘扬志愿者风尚,传承抗联精神,开拓橄榄绿征程。”她激情歌唱抗联歌曲、讲述抗联故事,为服务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声情并茂的讲述,将大家带进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

  “老兵不死,孤军长青”。去年7月21日,是一个让服务队员们永远悲痛欲绝的日子,95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敏离世。李敏最后让“橄榄绿志愿服务队”成为最响亮的“军字号”公益事业群体的嘱托仍然在耳畔萦绕,依旧震撼激励着橄榄绿服队员。这天服务队员利用微信群,同千余名自主择业军人,在网上沉痛缅怀纪念这位曾经血染白山黑水的抗联女英雄,深情地同这位服务队老兵最后话别,句句催人泪下。

  “在服务队员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军人温暖的味道。”92岁抗战老兵赵立芝,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考验和当年革命艰辛历程,他满脸激动地拉住记者手说:“服务队关心照顾我,把我这个老兵当亲人,我见到他们也格外亲!”几年来,“橄榄绿志愿服务队”老兵们传承服务队“军字号”爱民帮困传统,先后30余次深入城市、乡镇和村屯,同哈尔滨第一福利院、延寿县东安村福利院等社会弱势团体,与他们开展“心连心、结对子”活动,每次都为他们送去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还有精彩的文艺节目,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乡村振兴,赢得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新长征不忘老传统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员们脱下军装,传统不丢,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一次次选择了牺牲和奉献。

  服务队副队长王磊,2017年从哈尔滨飞行学院自主择业后留在了哈市,他当年就加入了服务队。由于他年轻,素质过硬,又是大学生干部,在服务队里很快选拔为副队长职务。当他在《生活报》上看到在社会选拔自愿者,赴偏远山区学校进行为期8个月支教的消息后,立刻代表服务队报了名。考核官看到王磊是自主择业军官,又是哈尔滨“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一路绿灯免试通过了所有验证。正月初六王磊乘上飞机,几经辗转来到四川省大凉山一所无名小学校当上了义务支教老师。

  “偏远山区特别缺少老师,在这里日报常常变成了周报、手机信号特别差,经常要走出去半个多小时才有信号,每天几乎和外界都是处于失联状态”,王磊支教的小学校长彝族姑娘阿芝老师这样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比较偏远,说是一所小学校,其实只有一、二年级,王磊教二年级数学课,只有18个学生,孩子们很纯真,衣服都很简朴,相互没有攀比。8个多月的时间,王磊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能熟练达到“一口清”,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熟悉掌握学生们学习成绩情况。在孩子们眼里,这位刚刚脱下军装的解放军叔叔是最负责的好老师,他是最棒的。

  那是王磊军旅人生中一个最高光时刻。去年8月,王磊支教结束时,正赶上孩子们都在放暑假,听说王老师要离开了,孩子们奔走相告,走了十几里路的山路,前来为他送别。

  “王老师您还会回来吗?真舍不得您离开,能不走吗?”离别前的话别让王磊心酸。当他离开那所小学校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孩子眼中都闪烁着泪光。从那一刻起,王磊心中的激情再次被纯真的孩子们点燃,一定努力在军旅人生新长征路上,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多做这样的公益事业。

  当兵30年的黑龙江省军区军转办原副主任于爱华,自主择业后加入了“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她感慨地告诉记说:“加入这支特殊的队伍,穿上橄榄绿服务队队员这身绿服装,忽然感觉似乎又一次穿上了绿军装,特别充实有意义。”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书记韩振忠,是从解放211医院正团职择业的转业军官,他向记者介绍:“我们新长征不忘老传统,依据自主择业军人的专业特点,设立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环保科技等专项服务,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助残帮困、扶贫助学、关爱老兵等系列公益活动。我们一定会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评论

— 滚动新闻 —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