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9日讯 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记者就推进义务教育等相关话题,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嘉荫县乌云镇中心学校老师孙璐瑶。
孙璐瑶说,听取“两会”报告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政协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义务教育的关注。作为扎根乡镇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政协委员,当看到那些弱势孩子可怜的目光时,我内心感到无比难过。这次我带来的提案就是“进一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
孙璐瑶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人人受教育”的问题,进入了“追求质量”的时代。当前的问题是,为了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不少家长不惜以高昂的教育成本送子女到省、市、县城等地求学,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
一是教师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待遇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断向强校、向城区流动。这种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的现象,使校际间的教师力量配备差距扩大。
二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教师不足,设备不全,课时安排不足,必要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不断向城区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市区学校、县城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三是学校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城区生源暴增、农村生源日益减少。如保兴镇 中心校,今年在校学生93人,平均每个班级15人左右,与之相反,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两种现象都无法集中力量办优质教育,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而且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市区集中,这一现象会更加严峻。孙璐瑶说,要达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创新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师资建设、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城乡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质量一样优。要建立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制度性地推动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域师资的有机融合和均衡配置。要逐步建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