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频道

学者示警气候危机纪元已至 地球到底怎么了?

2022-08-15 14:38  编辑:孙岚  来源:澎湃新闻

  气候灾害已席卷全球

  “关心气候环境的朋友,这两年可能会察觉到,灾害好像越来越多,不仅种类多、品种齐全,而且愈发的严重。很多人都在纳闷,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了?”在每一次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普演讲中,魏科都会用这样的话来开场。

  魏科去年写了一本科普书,向儿童介绍气候变化对于生物有什么样的影响,准备过程中他发现素材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几乎影响到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我本来原计划是写一册书,结果写了一套四本,还有很多的素材剩余。朋友说别写了,再写我们买不起。”魏科笑道。

  虽然每一个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大多是局部的,但毫无疑问,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担心的是,气候变化正使得极端天气危机变得越来越多、更严重,最终所有地方都无法幸免。

  仅2022年至今,气候灾害已经席卷全球,接连不断的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全球各国新闻的头条。破纪录的高温、干旱和野火袭击了北美、欧洲、印度和巴基斯坦;暴雨和洪水席卷了韩国首尔、澳大利亚悉尼、孟加拉国、南非和巴西。

  从全球范围的观测结果来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的变热趋势尤为明显。2019年7月,法国巴黎的气温达到42.6℃,今年7月,伦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2℃。同时,气温飙升的范围和幅度也在增加,与高温“相伴”的,是多国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干旱和野火等事件。

  在北美洲,去年北美西部创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后,今年高温再度卷土重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同期最热的。

  虽然干旱和野火在美国西部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更少人知道的是,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已持续了23年的特大干旱之中,这是1200年来这片土地经历过的最为严重的干旱危机。

  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位于内华达州与亚利桑那州交界之处,东南距拉斯维加斯48公里,由胡佛水坝拦科罗拉多河之水而成,蓄水量接近三峡)水位已下降到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以至于随时会逼停美国最大水坝——胡佛大坝的正常运作,影响供电区域内7个州4000万人口的用水和发电。

  至于南美洲,今年5月27日,巴西东北部地区24小时内降下了往年同期22天的降雨量。连续一周的倾盆大雨导致了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至少133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

  太平洋彼岸的亚洲是近三分之二人类的家园,其正在遭受气候危机的严重程度也不亚于其他地方。

  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袭击了菲律宾,气候变化加速了这场风暴潮,导致海水向内陆冲击,造成7000多人死亡。印度和巴基斯坦今年3月和4月就早早地经历了12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酷热的天气。

  中国是全世界报告气候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2019年5月,西南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2020年,洪水第一次淹没了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像的脚趾。2021年,河南郑州更是发生了“千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事件。

  在人类古老的家园——非洲,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称该国2022年4月的洪灾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大的悲剧”,这场洪灾造成数百人死亡,并导致南非一度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此前,在2018年,开普敦因为持续三年异常干旱一度引发了全城将断水的“零日”事件。

  而在澳大利亚,2019年底到2020初年发生的森林大火彼时从太空中都可以辨识出来,那场绵延数月的野火造成了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的生态浩劫。

  这些极端天气不仅仅只是数字,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经历了极端天气事件严重打击后的社区、家庭、个人的活生生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气候驱动的事件并不是独自袭来,还与其他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挑战混合在一起——例如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这些对世界上许多最贫困脆弱人群带来了最致命的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和第六次报告第二工作组主要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灾害风险研究院院长姜彤向澎湃新闻表示,IPCC最新报告中最重要的结论是:“人类活动已经毋庸置疑地引发了全球气候危机;全球即将错失实现1.5度或2度升温控制目标的机会窗口;而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在全球所有地区不论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在加剧。”

  姜彤说进一步补充道,“全球近一半人口处于对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的环境下。人类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升温超过1.5度,可能造成很多不可逆的影响。”

  魏科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危险状况:“我们正在面向一个未知,我们站在一个山顶上,我们知道前面一定有一个悬崖,但是我们不知道悬崖在哪,周围一片迷雾,科学家估算说,前面这个悬崖大概是在1.5度的位置,这就是临界点的概念,假使升温继续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返回了。”

  气候变化是最大推手

  倘若从全球层面对气候危机进行全局性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危机的严重性和变化速度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全球气象专业网站“碳简报”(Carbon Brief)在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500多项气候科学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人类巨大的碳排放正使气候走向危机性的新极端。假使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许多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项目总监、曾在非营利机构担任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武毅秀向澎湃新闻指出,全世界的科学家当下努力回应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某个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这样的研究又被称之为气候归因研究。

  而科学家们解答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式是:通过使用天气记录和计算机模型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和气温上升之前的世界。研究人员通过评估某一个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两个世界中发生的频率来计算出气候变化的特定影响。

  上述500多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若没有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过去20年中至少12个主要极端天气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事件横跨全球不同地区,包括了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如2021年袭击北美洲西北部地区的极端高温“热穹顶”。“假使没有气候变化,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若全球气温升高2℃,这种曾经难以想象的危机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

  在数据库中的500个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中,有71%被认为因为气候变化而更有可能或更严重地发生,其中包括93%的高温热浪、68%的干旱和56%的洪水暴雨事件。

  举例来说,一项“快速归因”研究发现,2022年7月18日英国破纪录的热浪因为气候变化而“至少增加了10倍”发生的可能性。2021年7月在德国和比利时造成243人死亡的致命洪水暴雨,气候变化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9倍。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许多地区,假使没有气候变化,现在出现的反常极端高温“几千年内都不会出现”。尤其是一些通常寒冷的地方升温最快。202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了异常高温,北极圈内小镇上扬斯克在6月竟创下了38℃的最高温纪录。

  海洋吸收了气候危机的大部分热量,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和数十亿依赖海洋的人们,并导致野生动物死亡,与此同时,人类养殖的贝类也因此暴发新的疾病。科学家估计,如今几乎90%的海洋热浪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2017年至2018年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发生的海洋热浪“几乎不可能没有人为影响”。

  “我们正处于(气候)破坏的时代,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弗雷迪?奥托(Fredi Otto)博士对《卫报》表示,“这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明显地看到的,但其在政策中没有被反映出来。”

  最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地球平均气温目前仅上升了约1℃的情况下。科学家说,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的增压作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根据迄今为止的经验,全球气温目前正在上升至少2.5℃的轨道上,这将带来比目前地球已经遭受的更大的危机和破坏。

  气候危机的代价

  今年暑假,魏科带着6岁的女儿回青岛亲戚家过暑假期间,有意识地带她在白天去街上逛逛。

  “女儿很不高兴,走了几步就和我说热得受不了了。”魏科说。

  今年6至7月,中国多地遭遇了持续高温热浪,截至8月11日,上海今夏气温超过40°C的天数已经达到6天,成为有史以来记录最多的一年(官方表示未来几天仍有可能达40°C以上)。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海有20次40℃以上的极端酷热天气,其中18次发生在2000年之后,6次发生在2022年。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气候危机带来的后果。

  这种后果始于但绝不限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项覆盖了43个国家的732个地点的大规模研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从1991年到2018年夏季,仅仅因高温热浪这一项,在近30年中每年就有超过10万人死亡,总计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所有大陆的死亡率都明显上升。

  有些地方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秘鲁,大约四分之三的高温死亡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在科威特和伊朗,大约66%的高温死亡也归因于气候危机,而在挪威,这一比例接近50%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热浪来袭的频率迅速上升,南欧的死亡人数也在增高。据估计,今年南欧的高温热浪已造成至少5000人死亡,超过了俄乌冲突中的平民死亡人数。

  另一项研究则特别揭示了气候变化给儿童带来的严重后果。该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里,气候变化每年导致7000至11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研究人员说,与高温有关的儿童死亡率是没有气候变化情况下的两倍。

  对此,武毅秀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对高温可能会有两个比较大的两个盲区:第一是对热病的认知还不是特别充分;第二是除了关注温度之外,还应该去关注湿度。

  “在IPCC的报告里提到一个湿球温度(指对一块空气进行加湿,在其饱和,即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比如说我们现在外面36至37°C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假使湿球温度达到35°C,其实人只能在户外环境存活几个小时,因为当湿度非常大的时候人体就无法再通过蒸发汗液来降温,人体立刻会产生一个更加强烈的反应而危及生命。”武毅秀说。

  气候变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7年“哈维”飓风袭击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了670亿美元损失。极端天气还会破坏房屋、商业、道路、桥梁等,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计算这些损失。

  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供应也正在遭受气候变化的破坏。1991年至2017年间,由于气候变化,美国损失了价值270亿美元的农作物。气候变化在2015年埃塞俄比亚的干旱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当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了近1000万人。在莱索托,气候变化是2007年席卷该国的粮食危机的“关键驱动因素”。

  高温还引发了森林大火,科学家估计,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大火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80% ,并向大气中排放了创纪录的5900万吨二氧化碳。

  尽管上述研究和数据展现出来的影响已经十分惊人。但至今为止,归因研究还只评估了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关于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评估还不多。尽管这些地区对气候危机所负的责任最小,但其却最容易受到影响。

  气候危机的频率和强度的上升还会引发各种形式的情绪困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所谓的“生态焦虑”。美国心理学会将其定义为对观察气候变化后果而产生的长期担忧。换句话说,人们担心不断变化的地球对他们和后代会意味着什么。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68%的成年人报告说“至少有一点生态焦虑”,48%的年轻人说气候变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未来已至

  2020年,在被魏科视为“气候危机元年”的那一年。国际社会纷纷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希望在本世纪中叶把全球的碳排放量降低到自然界和各种方式可吸收量相等的程度。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目前,全世界的碳排放仍在增加。“这就好像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时)120(千米),你已经超速到(每小时)130(千米)了,但还在加速,并且不知道最高速会到多少,只是现在增快的速度比之前要慢。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现状。”魏科比喻道。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否会继续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到来?魏科的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令他焦虑的是,大多数人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仍然是处于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中。

  “很多人认为,碳减排是联合国、各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领导人、跨国公司总裁这种机构与人物关心的事情,但实际上,碳减排跟我们每个人都相关,我们是世界中的构成分子。假使我们不作为,那么整个世界的碳减排就没有任何希望。”魏科强调。

  在每一次演讲的结尾,魏科都会认真地想观众们介绍以下的具体措施:比如说随手关灯、随手关电器这些入门级的,或者在家里把泡澡改成淋浴、把吹干头发换成擦干头发、把烘衣服换成晾衣服,或者我们可以更多地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更多的运动、更多的骑行、精明地购物、避免买买买的冲动、避免消费陷阱,或者我们可以回收各种资源品、捐赠我们不使用的物品、做好垃圾分类、拒绝(一次性)垃圾袋。”

  魏科坦言,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这些就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或许全世界最终会意识到,现在采取行动比不采取行动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在演讲最后,魏科缓缓地问道,“我已经把气候危机的信息传递给各位,您做好思考和准备了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评论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