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编进三代人生命里的林业基因

2018-12-17 15:02  编辑:王辉  来源:黑龙江日报

大山深处有人家。

  黑龙江日报12月17日讯 李云财、李宝山、李树鹏祖孙三代,和坐落在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西麓、我省森工亚布力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宝山林场,有着不解之缘。自1955年李云财从沈阳林校毕业分配到宝山林场算起,63年来,祖孙三代从以林业为生,到以林业为魂,半个多世纪工作、生活在大山深处,那些艰辛的过往、幸福的点滴,全都长在了岁月的肌体里。

  隆冬时节,记者采访1993年出生的李树鹏时,年轻人一脸的阳光:我尝到的可都是“甜”,爸爸、爷爷他们才有酸、苦、辣呢。

  李云财:苦是真苦但有使不完的劲儿

  坐在儿子李宝山在亚布力林管局局址整洁、温暖、明亮的两居室楼房里,83岁的李云财老人,把往事记得一清二楚。记者刚一提从前,老人就沉浸在回忆里,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了长长的讲述:

  1935年出生在肇州县农村的李云财,14岁丧父。作为长子的他,小小年纪就感到了家庭的责任,决心分担母亲的重担。1953年,考取了北安农校。第二年,被选送到新成立的沈阳林校林学专业继续学习。一个农村孩子,就这样与林业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55年秋天,李云财毕业被分到东北森林工业总局(省森工总局前身)石头河子经营所23工段。背着行李沿着集材车掏出来的林间小路去报到,一路上冷不丁从树林子里窜出来的小动物,常常把拎着棍子壮胆儿的李云财惊出一身冷汗。他说:记得那天吃完早饭出发,一直走到下午3点多,才看见远处有座小木屋。又饿又累的奔过去以为到达目的地了,一问才知这是22段,距离报到地点23段还有十多公里呢。第二天傍晚,23段工长来接李云财时,扔给他一句话:往后天天得爬山,路可又远又难走。倔强的李云财有些尴尬,暗下了决心:“可不让你小瞧了我。”

  李云财参加工作的时候,正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快速建设的新中国需要大量木材。每天,从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出去的一列列原木列车,像洪流一样源源不断地奔向祖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1957年黑龙江森工林区采伐任务量达到了743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5倍以上。采伐量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260万立方米,占到了全国产量的33.5%。冬季,是木材的采伐季。采伐工人趟着齐腰深的大雪上山里伐木,常常几天回不了一趟家。白天,喝雪水、啃冻干粮;天黑回到山上地窨子工棚里,才能喝上一顿热乎乎的熬白菜汤;深夜,裹着棉大衣睡在硬邦邦的木头铺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伐木工人作业环境艰苦,采伐技术员更苦。

  采伐前,技术人员要先进山踏查林班:哪个林班可以采伐?能采伐几棵树?多少个林班的多少棵树,才能够完成当年的采伐任务?这一个个问号,都需要采伐技术人员用脚一步一步地打开。李云财,就是这样一名采伐一线的技术员。按照采伐总量精心设计采伐方案,划定采伐作业区“不超采、不越界”,严格测量胸径绝不采小树……近40年的林场一线工作中,领导和职工群众给李云财的一致评价是:认真、朴实、能干、倔强。

  1973年,李云财被任命为宝山林场副场长。不久,被推举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劳动模范。1980年被任命为青云林场党支部书记。1988年被省森工总局聘为最早的一批林业工程师。1994年,为林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光荣退休。

  当问起老人,那个年代觉不觉得苦?老人说:日子是真苦,但干工作没觉得累!

  李宝山:生在宝山林场我才叫了宝山

  1957年,李云财的长子在宝山林场降生了。起个啥名呢?父亲说:生在宝山林场,这大山里又满山是宝,就叫宝山吧。

  父亲到林场参加工作时,的的确确满山是宝。不说“棒打狍子瓢舀鱼”吧,漫山遍野的榛子、松子、蘑菇、木耳、各种野果和随手就能打到的野兔、野鸡,再加上男女老少的勤劳,山里人家的日子确实不难过。那时,从肇州老家投奔到宝山林场的奶奶、姑姑、叔叔、婶婶们和李家的7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虽然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但全家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父亲常常自喜:幸亏在林场工作,要是还在农村,这一大家子可咋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林区陷入了可采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林业的生产和职工群众的生活,一度滑到了谷底。为迅速扭转这一严峻局面,黑龙江森工1009.8万公顷施业区内打响了“治危兴林”战役,为遏制森林资源锐减,主动向国家提出了木材产量调减,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的大局观和高尚情怀,换取森林资源的复兴。直到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工林区调减木材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林区重新迎来了生机和希望。

  高中一毕业就到宝山林场当“知青”的李宝山,恰好经历了林区的兴衰巨变。他常感叹:“当时人人下岗、找不到活儿干,手里没钱的日子真是难熬。好在后来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李宝山的“好时候”,是从1983年林场指导、帮助职工群众种黑木耳开始的。特别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这20年,李宝山和林场职工群众一样,有业可就、有活儿可干、有钱可赚,工资连年提高、收入年年看涨。宝山林场的黑木耳种植业坚守了30多年,李宝山也种了30多年。而今的宝山林场,家家有副业、个个做木耳,“宝山黑木耳”远近闻名,宝山林场还成了亚布力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实现“人均纯收入突破三万元林场”目标的第一个林场。

  2013年,李宝山在局址的林苑小区,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两居室的商品房,和老伴、儿子女儿一起,搬到了暖气取暖的新楼里。2014年,又给儿子在另一个小区买了一套婚房。2015年,他把黑木耳种植技术传给了儿子李树鹏,李树鹏在爸妈帮助下,当年就给自己赚了5万元。2016年,给李树鹏操办完婚事。2017年,李宝山抱上了小孙子,开心地宣布:退休,养老!

  苦过很多年的李宝山,日子越过越甜。

  李树鹏:我是尽享改革红利的务林人

  李树鹏说,他是李家祖孙三代中,尽享改革红利的幸福务林人。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尤其是最近两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省森工林区在不断深化林区改革。亚布力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更是“心无旁骛促转型,开拓创新谋发展”,形成全局上下协同奋进的“动车组效应”。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李树鹏“林业有出路,要在大山里干出点样儿来”的决心和信心。

  在宝山林场这个林区基层的单位里,李树鹏的确干得有声有色。宝山林场党总支书记郭江谈起李树鹏满心喜欢:“树鹏,务实、敬业、勤快、上进,是棵好苗子。今年,刚刚被党组织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李树鹏现在的职务是宝山林场“劳动保障员”,这是个要求规范、细致、耐心、勤快的工作。采访那天,李树鹏在场部只呆了一会儿,就赶紧下山办理业务去了,他抱歉地解释:“报表时间有限,不能耽搁了大事儿。”

  宝山林场在靠近亚布力滑雪场和锅盔山风景区那里,有一片红树莓种植基地,林场想借亚布力旅游的东风,搞体验式的采摘,李树鹏觉得脑袋里的知识不够用了。 2016年冬,自费报考了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李树鹏说:“林场发展旅游产业,我不懂旅游咋能行呢?”

  在宝山林场场部,记者听到了“羊肚菌”这个词。一问才知道,是林场的菌类土专家攻克了羊肚菌在我省林区种植的技术难题,他们明年想在全林场推广,希望党员带头做示范种植,李树鹏第一个报了名。当记者问起这事儿时,李树鹏笑了:“我是新党员,当然要带头啦。”同时,李树鹏也认真地给出了他的分析:“带这个头儿并不盲目。我查阅了资料、了解了行情,发现黑木耳市场已趋于饱和,上升空间有限。而羊肚菌这种多见于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省份的蘑菇,黑龙江种植很少,干鲜市场空间都会很大。”

  记者夸赞他有眼光,李树鹏开心地告诉记者:“只要是和林业相关的我都想研究。一看见大山就觉得踏实、一看见大森林就觉得满足、一看到满眼的绿色就觉得兴奋。”接着,他又跟了一句:“我这身体里肯定是编进了父辈的林业基因,要不咋这么喜欢这一行呢?”

  采访李家祖孙三代得到了一个启示:林业,不仅是我省森工林区千千万万务林人赖以生存的职业,更是他们生命的源泉。

  森林,是他们的根!大山,是他们的魂!

评论

— 滚动新闻 —

爷孙务农“好把式”见证乡村大变样

黑龙江日报
18年12月17日

编进三代人生命里的林业基因

黑龙江日报
18年12月17日

谭家人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黑龙江日报
18年12月17日

四十年匠心坚守龙江制造

黑龙江日报
18年12月17日

祖孙三代的“矿山情”

黑龙江日报
18年12月17日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