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

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020-04-28 09:03  编辑:苏德媛  来源:鹤岗日报

 

——观电视剧《远方的山楂树》

 

周脉明

 

  电视连续剧《远方的山楂树》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主人公彭天翼为代表的12个北京知青,在黑龙江一个知青点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在返城、高考、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汗水、泪水和血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的故事。

  主人公彭天翼是一个有抱负有韬略、饱读诗书、积极向上、眼界开阔、胸襟宽广、意志坚强的青年才俊。他为人诚恳厚道、头脑聪明、诙谐幽默。凭着坚韧不拔的性格,成熟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终于走出爱情、家庭、事业的逆境,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取得了事业最后的成功——成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

  彭天翼是12名知识青年中的主心骨、老大哥,处处呵护着自己的战友,不惜与当地(公社)领导周旋和唱反调。为保护老科学家楚忠良,敢于同打石场头头干仗。为保护楚忠良的毕生航天学术成果,不惜含冤入狱。冤案平反后,彭天翼继续扎根农村,探索改变农村贫困的路子,与保守势力辩论,错过了高考。回城务工后,他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大刀阔斧,锐意改革,铁面无私,得罪了当权者,而导致仕途和家庭受挫。他放弃了赴美国继承遗产的机会。婉拒自己的冤案被彻底澄清而恢复的职务,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潜心于艰辛的经济学研究,用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改革进言献策。多年后终于成为博士生导师,走上世界学术讲台。

  彭天翼每一次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刻,更多地呈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忠诚。强调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牺牲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这种人生抉择让人潸然泪下。正是剧中弘扬的这种精神,让一代知识青年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国家贫弱的年代,寻找光明和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历程中有着高度的道德情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担当。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

  林则徐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也曾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的鲁迅,在其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则充分展示了其“最硬”的风骨;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也曾经说过:“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一代代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具有一腔沸腾的爱国情怀。他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和积极入世、心系百姓的情怀。北宋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个人飞黄腾达,而是要精忠报国。

  正是有了电视剧《远方的山楂树》中彭天翼等这样的一大批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不卑不亢的人格尊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人生旅途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事业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他们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筑起了中国民族灵魂的脊梁,使中华民族未来的文明之路更加光明、更加辉煌。

评论

— 滚动新闻 —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