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人们经常面临手机没电的窘境。共享充电宝的适时出现本该是双赢的结果,空白的市场、人们切实的充电需要、“共享经济”这一新概念自带的光环加持,吸引着资本和加盟商竞相挤入这一领域。那么,为何它如今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嫌弃包”,使得人人避之不及?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部分盲目跟风的厂商在经营过程中,对价值规律的蔑视和对消费者权益的践踏。生产者和消费者本是居于平等的地位,然而智能手机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高,导致充电宝地位随之水涨船高,成为了不少人出门时的“刚需”。略显强势的卖方市场使一些商家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弹窗广告、“好借不好还”、骗取消费者押金等都是他们的常用手段。而当这股热潮真正过去,种种隐患的爆发使得它们成为了如今的“搁浅者”。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部分共享充电宝商家集体涨价、疏于管理以及变相收集消费者隐私信息等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尊重。而这些商家试图绑架消费者的行为,也必将遭到消费者的厌弃,可叹它们被财物报表上华丽的数字和“共享经济”一片大好的浪潮遮住了双眼,看不到长远的发展道路。这些商家在自掘“坟墓”的同时也成为了害群之马,使共享充电宝这“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让消费者对这一行业充满了不信任。这使得许多本分经营的商家跟着遭了无妄之灾,属于是“没有管好自己的锅还砸了同行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