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发布这则“求助帖”的第三天,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区分局便作出了回应。
“经天生派出所社区民警实地了解,在鲁能北渝星城小区33栋和34栋之间有一篮球场,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晚上21时。民警已与鲁能物业负责人联系,建议鲁能物业研究调整篮球场开放时间,以保障篮球场周围楼栋居民正常午休和夜间休息。”
通过沟通的方式,让篮球场能够调整开放时间,在满足了运动人员需求的同时,也让这位居民的困扰得到了缓解。
其实,在上述两起事件中,也有着一个共同点,即篮球场地和居民住宅距离过近。
无独有偶,此前居住在河南省开封市西苑社区篮球场附近的居民因无法忍受打篮球的噪音将有关方面告上法庭。
2022年1月,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由于篮球场距离居民住宅楼相对较近,建成后的篮球场产生的噪声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建设单位作为篮球场的建设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第6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判决建设单位在判决生效20天内进行拆除。
不可否认,“手撕篮球场地”这场闹剧的根源是篮球场地和居民住宅的距离问题。
不少案例也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在加快健身场地建设的同时,需要在场地选址中下足功夫。如何让场地位置合理布局,更需通盘考虑。
通过前期调研等手段,确保场地与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并加强后期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推动全民健身的好心,不能做了扰民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