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中,就有专家推测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广州市去年5月21日确诊的郭阿婆,曾前往荔湾中心医院中医门诊,与广州此前一例输入性病例所停留过的发热门诊的窗户间隔仅为77厘米。两个感染者存在时间和空间交叉,并且他们的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因此中疾控专家对媒体推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通风和消毒可降低气溶胶浓度极目新闻记者查询发现,2021年6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位工作人员合著的一篇名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气溶胶传播风险及防控建议》的文章曾提醒,以流感病毒为例,能够通过气溶胶高效传播的流感病毒比无法在气溶胶中高效传播的病毒能更长时间保持稳定。因此,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中,呼吸道传染病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不容忽视。咳嗽和喷嚏是产生气溶胶的主要过程。4月13日,辽宁朝阳市一位急诊科医生朱大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者液态的微粒,所以气溶胶传播的意思就是,一些病原体可能会通过空气中微小的颗粒进行远距离传播,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的时间会比较长。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专家表示,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狭小和密闭的空间内,例如电梯、车厢、影院等。当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比较长,在这些地方待的时间过久,被传染的危险性较大。要及时进行通风,降低气溶胶浓度,规范地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预防。并且大家要注意定期对特殊环境进行消毒,如电梯、办公室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