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遥感卫星凭借其精准监测地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全球气候风险管理、碳监测以及可再生能源预测等重大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的苏慧教授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与领导才能,带领团队在卫星遥感与气候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苏慧教授介绍,遥感卫星如同部署在太空的“天眼”,通过捕捉地球发射或反射的辐射电磁波,对地球进行大范围、不间断的感知和观测。而气候科技则运用卫星及地面海量数据,结合先进算法进行天气和气候预测评估,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遥感卫星与气候科技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日常使用的天气预报,其核心图像便来自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它提醒我们出行是否带伞、航班是否延误。在农业领域,卫星能监测农作物长势,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施肥,保障粮食供给。灾害发生时,卫星第一时间拍摄灾区影像,助力及时救援、灾后损失评估与重建。同时,遥感卫星还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数据,如全球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积消长、大气污染物及水体质量等,帮助科学决策以应对气候变化。
香港科技大学发射的港科大-雄彬一号卫星意义非凡。学校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布局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既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让香港融入国家航天科技发展大局,又响应将香港建设成国际创客中心的号召,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定义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
然而,在学校研发发射卫星并非易事。雄彬一号作为香港高校的第一颗卫星,从项目构想到卫星升空仅8个月。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与信念坚持下,卫星顺利升空,如今正为香港智慧城市管理和防灾减灾贡献力量。

继卫星之后,苏慧教授又投身于探测仪项目。该项目设计的仪器能同时监测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通过部署在中国空间站对地面点源拍照,反算排放点源的浓度,精度极高。若工厂两个烟囱距离超过100米,就能精准定位并计算排放量,为全球温室气体增长做出定量估计,为温室气体监测、报告和核查提供有力数据,评估减排措施有效性,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苏慧教授还在校内创办了星睿云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卫星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转换成能驱动决策的智能产品或服务,实现从数据到决策的升维过程。与传统遥感卫星公司不同,该公司具有三位一体的优势:技术独特性,拥有自主研发卫星采集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将数据转换为智能决策;背靠香港科技大学,有前沿学术支持、持续创新能力和鲜明应用场景,聚焦真实场景,实现科研、教学、生产、决策的闭环。
苏慧教授个人履历十分闪亮。他出生在气象家庭,父母都是气象局工作人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后赴美国深造,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过研究。其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度过,该实验室由钱学森先生创办,主要负责地球系各大行星探测,苏慧教授负责地球科学前沿科技研究,工作得到认可,两次获得美国宇航局卓越科学成就奖,还获得美国气象协会相关奖项。2022年,她决定离开美国,全职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想将近30年的科研经验和成果服务祖国发展大业。

对于未来,苏慧教授希望将自主研发的卫星星座和数据转化成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浪潮中,她以坚定的信念、坚韧的精神和协同的力量,带领团队在遥感卫星与气候科技领域不断前行,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