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节目《烽火里的文艺记忆》将于8月25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正式推出。上线前,系列新媒体内容已通过央视频、央视文艺矩阵等平台持续推送,多维度呈现经典作品的历史温度与当代价值。
(节目开播海报)
节目精选10部(首)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文艺经典,涵盖多元艺术形式:《黄河大合唱》《毕业歌》《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南泥湾》以激昂旋律凝聚民族力量;老舍《四世同堂》、萧红《生死场》用文字记录山河破碎中的坚韧;郭沫若《屈原》借戏剧呐喊不屈精神;《三毛从军记》以漫画直击现实;电影《风云儿女》则以影像定格救亡呼声。
为立体还原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节目采用多元叙事:既有创作者后代的深情回溯,如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光未然之子张安东讲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回忆《三毛从军记》的创作初心,贺绿汀的女儿贺元元更是在镜头前深情回忆父亲的形象以及《游击队歌》创作细节;也有军史专家、音乐学者、历史研究者、作家等多方解读——原解放军出版社编审董保存解析《游击队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石一冰解码《毕业歌》中"巨浪"意象的振奋力量,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深入解读《在太行山上》歌词中“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背后恢弘的全民抗战图景。
(图中嘉宾依次为冼妮娜、张安东、张慰军、贺元元)
(图中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董保存、石一冰、张建军)
节目组还走访多家博物馆,借重磅展览中的历史语境,让文艺经典与抗战史诗形成深度对话。团队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重庆、陕西、山西、黑龙江、浙江等多地,深入探访作品诞生的历史现场。追寻历史的回响,节目组走进2025年7月8日全新开展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借这场重磅展览的历史语境让文艺经典与抗战史诗形成深度对话。在上海国歌展示馆,团队溯源《义勇军进行曲》如何穿透历史烽烟成为共和国血脉中奔涌的旋律。镜头还深情聚焦哈尔滨呼兰区萧红文化周现场,记录家乡人以诗朗诵、音乐会等方式缅怀作家萧红的动人场景。
(图中依次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国歌展示馆、鲁迅艺术文学院、南泥湾大生产基地、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萧红故居、张乐平纪念馆)
每期节目以独特形式激活历史记忆:《黄河大合唱:传唱不息的民族音乐史诗》融合两岸高校学生的青春合唱,重现全民传唱的热烈场景;《四世同堂:一座民族主义文学的丰碑》聚焦2025年6月出版的蒲爱德档案版,这部消失数十年的英文译稿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重见天日,节目特邀出版方负责人揭示这一"经典再发现"的重要价值;《话剧<屈原>:雷电颂的时代回响》邀请当代青年创作者参与,重庆大学00后学生根据《雷电颂》创作的歌曲《天下》在节目中首发;《南泥湾:歌声铸丰碑》以微广播剧还原歌曲创作过程,马可先生的女儿马海莹(于2025年7月31日离世)留下的口述内容,成为这段历史珍贵的注脚。
(图中嘉宾依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合唱团、《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译者柯马凯、重庆大学说唱社团学生)
当和平年代的我们重拾这些烽火中的文艺作品,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剪影,更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脉络。它们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与抗争意志,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磅礴力量。《烽火里的文艺记忆》让经典拂去历史尘埃,辉映时代星河,在当下的解读中迸发新声。
8月25日起,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文艺史诗,在熟悉的旋律与文字中,触摸一个民族穿越烽火、历久弥坚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