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清晨,位于中俄边境的绥芬河铁路口岸已是机声隆隆。冷冷的秋风中,一个身着蓝色反光服、手拿对讲机和记录本的年轻身影,正在密密麻麻的钢轨间敏捷地穿梭,他就是“00后”外勤货运员黄凯,用脚步丈量着国际联运列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024年夏天,从兰州交通大学铁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黄凯,离开甘肃老家,只身奔赴三千公里外的东北边城绥芬河。面对东北的气候,这个初来乍到的西北小伙坦言“一开始不适应,但没想过退缩”。
黄凯的工作,是国际联运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外勤货运员。他需要深入换装场和货物线,对出入境满载木材、煤炭、铁矿砂、化肥等大宗品类货物的列车进行现场检查、核对、交接。
黄凯检查换装后铁精矿的装载状态
国庆中秋长假,口岸大宗货物运输愈发繁忙。秋风已裹挟着寒意,但黄凯的额角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俯身仔细检查一节满载煤矿的车辆,确认加固铁丝是否牢靠,车体有无变形,车辆重点部位有无损坏。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指令,他需要快速在不同股道间转换,确保列车准点交接。
黄凯(右)指导换装工人作业
外勤工作,七分靠细致,三分靠体力。一节车皮长达十多米,一列重载列车往往由数十节甚至几十节车厢组成。黄凯需要逐一检查车体状态,特别是针对散装货物可能存在的车体破损、车门密封、货物装载加固状态,如木材的捆绑、煤炭的平整度、防止超限超载,并精准核对车号、货物品名、数量与单据是否一致。
黄凯检查入境车辆状态
“老师傅说,外勤的工作来不得一丝一毫误差。车体上一道细微的裂纹、货物捆绑铁丝的一处松动、抑或是集装箱铅封的异常,都可能埋下运行安全隐患甚至导致货物损失。”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黄凯上班时寸步不离跟着师傅,下班后捧着规章反复研读。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货车车型结构图、常见货物装载加固示意图以及不同品类货物的检查要点。仅用一年,他已能独自承担现场繁重的检查任务,成为班组里最年轻的业务能手。
“内勤的同事核对的是单据,我们核对的是实物。车辆就是我们的‘移动办公室’,这遍布着木材、煤炭、铁精矿的机械化换装场就是我们的‘主战场’。”黄凯笑着说,他的假期,没有景区的热闹开心,只有钢轨的纵横交错、龙门吊的轰鸣和列车汽笛的长啸。“每当看到经我检查无误、满载着‘工业粮食’的钢铁长龙鸣笛启程,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心里就特别踏实。这就像是我守护的国门物流大动脉,正源源不断地为国内经济发展输送着动力。”
通讯员:曲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