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渔业生产喜报连连,不仅养殖基地频获丰收,遍布城乡的市场也因此货源充沛、种类繁多,形成了从“水域”到“餐桌”的良性循环,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同江市勤得利农场的大亮子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渔业打捞工作一派繁忙,渔民们正在紧张地收网,网中挤满了欢蹦乱跳的鲜鱼。岸边,大型塔吊挥动钢铁长臂,将一网网银光闪闪的渔获稳稳吊装上岸。花鲢鱼、白鱼、黄颡鱼、鳜鱼在网中跳跃,随后被等候在旁的运输车辆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市场,成功将北国的丰饶与全国人民的餐桌紧密连接。这片13500亩的“蓝色粮仓”今年总产量突破200吨。水产品产量的稳步提升,不仅源于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
同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钱广顺说:“《黑龙江省加快冷水渔业振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2026年)》精准发力,为规模渔业养殖主体提供了有力支持:苗种采购可享受30%补贴,标准化改造及设备更新的补贴比例最高达70%。同时,品牌建设奖补等政策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享受补贴30余万元,这正是迎来今天这片丰收景象的重要保障。”
渔业资源的丰饶,也直接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走进同江市各大农贸市场和水产批发市场,各类鱼水产品汇聚一堂,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鲤、鲫、草鱼,白鱼、鳌花鱼等特色鱼种也应有尽有,满足了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充盈的供应也稳定了市场价格,这正是同江渔业资源充沛、供给稳定的最直观体现。
同江市农贸市场商户侯守义说:“现在市场里各种鱼都有,鲤鱼、白鱼、鲫鱼,种类多,货也足。这些都是咱松花江的鱼,品质有保证。等再过段时间黑龙江禁捕期结束,能打的鱼更多,你看今天鱼这么多,来买的人也不少,生意挺不错的。”
一条条鲜活的鱼儿,不仅游出了产业的兴旺,更游出了百姓的红火日子,绘就出一幅“水美鱼肥产业兴、民富村强生态好”的动人画卷。在这片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同江将继续守护好这一江碧水,让生态渔业的乐章越奏越响。(缪海月、王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