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00后铁路人的“逆行”与坚守

2025-04-01 20:55  编辑:邱浩  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4月1日讯(张旭 记者 葛金鑫)百年滨洲铁路上,铁轨蜿蜒穿行于山岭之间,呼啸的北风卷起未化的积雪,将站场染成一片银白。4月1日10时许,随着站场上最后一列旅客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在线路下早已等候多时的刘昕宇跟随着工友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手提30斤重的工具箱、肩挎万用表,三两步跨入作业区域开始了当日的铁路信号设备春季整修工作。

  刘昕宇用仪表测试轨道绝缘。 张旭摄

  今年24岁的刘昕宇,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电务段博克图信号车间作业二工队的一名“00后”信号工。2023年,刘昕宇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身边同学大多选择了南方城市,或是留在京津冀的铁路枢纽。而他却“踏着落叶”一路北上,从家乡河北衡水出发,乘坐火车跨越1700公里,坐了整整2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博克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镇。当换乘的普铁列车穿越东北松嫩平原,窗外景色逐渐被松树林和起伏的山峦取代时,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意识到:“这里的铁路,和以往所熟悉的不一样。”

  刘昕宇和老师傅检查转辙机外部螺丝。 张旭摄

  初到博克图的情景,至今被他称为“季节穿越”。9月的正午,紫外线灼得皮肤发烫,他穿着短袖提着行李箱站在站台上;可到了傍晚,裹挟着林间湿气的寒风,却让他手忙脚乱地翻出长裤毛衣,在篮球场和母亲视频时,手机镜头里的他缩着脖子跺脚。“妈,这边天黑后的风跟小刀子似的!”他对着镜头哈气,母亲又心疼又好笑:“你这是直接蹦到冬天了?”

  刘昕宇跪在枕木上克服转辙机外部缺点。 张旭摄

  作为哈尔滨铁路局最北端的电务段,博克图信号车间管辖着滨洲铁路线近80公里的“咽喉区段”,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6℃。“进入春季,昼夜温差也是极大,信号设备受‘热胀冷缩’影响出现变化,可能导致各部螺丝、螺栓发生松动,因此开展设备整修工作至关重要。”在铁道线上经历了一年多的“摸爬滚打”,现在的刘昕宇早已告别“初来乍到”,对管内的每一条线路、每一组道岔都了如指掌,说起话来俨然一副老师傅的模样,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专业。

  “在这里干电务,夏天练技术,冬天练意志。”这是刘昕宇的师傅告诉他的。去年腊月的一次紧急抢修让他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凌晨1点,受降雪影响博克图站9号道岔突发“无表示”故障,若两小时内无法修复,将导致后续列车停运。刘昕宇跟着工长冲进-38℃的夜幕,手电筒的光柱里,雪粒子像子弹般横飞。那一晚,他在雪地里变换着不同的姿势在极寒天气中清理着道岔积雪。

  与车间干部一起整治轨道绝缘不良区段。 张旭摄

  “车间驻地的夜晚格外漫长,有时看着在南方工作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分享霓虹璀璨的日常生活,说不羡慕是假的。但每当看着自己维护过的设备,保障着来往列车的安全与畅通,心里又感觉这样的坚守很踏实、很有意义。”刘昕宇所在的车间管辖内全部为三等、四等小站,驻地环境偏僻且冷清,作业条件也较为艰苦,但是他始终扎实学习、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也总是笑着说:“反正离家已经很远了,莫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技练功中去。”

  半跪在铁轨旁观察转辙机运动状态。 张旭摄

  每次乘坐单位工程车往返沟口、石门子等小站颠簸的路途,成了刘昕宇“移动”自习室。清晨出发时,他都会将作业计划、设备风险项点和作业中涉及的设备电路图收集到大脑中,按照作业流程像看电影一样“播放”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返回车间的路上则在本子上不停地写写画画:转辙机调整间隙必须保证有缝隙,轨道绝缘值雨季容易发生变化、信号机梯子的螺丝容易松动……一天在作业下来,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页。

  暮色中的兴安岭卷起松涛,又一列火车鸣笛掠过博克图站。不远处车间宿舍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黑色缎带上的金纽扣。刘昕宇的工装映着电脑蓝光,指尖敲击键盘声应和着汽笛声,继续演奏着钢铁动脉上永不沉寂的青春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