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讯 为了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将学校建设“未来课堂”,教师要成为“未来教师”。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迅速布局行动,自顶而下向全校有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实训,教师及新生近4000人参加此次培训,为国内首家规模最大全覆盖AI智能体开发实训营。
此次培训学校特聘请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数字化专家徐童教授带领“初发智能体平台”研发团队,采用“屏幕同步+分步解析”的模式,深度讲解大模型、智能体技术及其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平台界面操作、功能模块配置及开发全流程。徐童教授除进行AI大模型开发讲座外,还悉心指导龙外信息工程学院主讲教师团队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课程体系。既拓展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又激发持续创新内在动能。据统计,新生已累计产出4604个智能体作品,创意与技术应用水平远超预期。
训练营为期2周,旨在培养学生们在大模型时代,开发、使用智能体基本素质——学生提问的能力、总结需求的能力、设计思维、逻辑分析、语言表达、自主学习,以及面对未知的好奇心和面对困难的韧性。师生通过实训AI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反响热烈。
参训教师信息工程学院谢晨光:“AI时代,熟练使用大模型的教师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不能熟练使用大模型的老师将不再适应岗位的要求,教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此次培训也让教师探索智能体如何赋能教育教学,如何用智能体创新解决教学真问题,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走出属于龙外教师的创新之路!”
2025级英师9班苏洋:“原本以为AI开发离自己很遥远,没想到通过实训营,我不仅看懂了技术逻辑,还独立完成了‘考研资讯助手’智能体开发,这让我对专业学习充满了信心。”
2025级俄语学院学生邹昌育:“这次人工智能讲座让我对“初发”平台充满期待。老师讲解特别生动,那些听起来复杂的大模型、智能体技术,原来能实实在在融入我们的学习——比如定制俄语语法练习、模拟口语对话场景。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能接触到这样前沿的教学工具,觉得未来的学习有了更多可能性。”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实施“外语+专业+AI”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敢担当、外语优、基础实、能力强、善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锻炼的表达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的理解能力、在文学研读中提升的思辨能力,都将成为学生在AI时代的独特竞争优势。
此次实训营不仅极大激发了师生的创新钻研精神,更得到了教育界同行与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这一举措既是学校“技术赋能+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为高校探索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启蒙有机结合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更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