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5日讯(记者 许诺)2025年暑假,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建了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奔赴吉林、福建、黑龙江等多个省份,深入乡村、社区、企业、校园,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教科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服务社会民生,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反响。
"好年华聚福州" 探寻文脉献智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硕党团员调研团连续第三年入选全国"好年华聚福州"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此次调研团于8月4日至8日赴福州市长乐区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团师生先后走访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猴屿侨乡、闽江河口湿地、两岸融合社区、商务印书馆、冰心文学馆、"三馆三中心"公共文化综合体等地,系统考察了当地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青年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期间,调研团还参加了"凝聚青春力量共话长乐建设"青年学子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座谈会,与长乐团区委书记陈伟斌、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就"文化场景驱动下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赋能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为长乐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实践方案。
"龙井红韵延边行"红色薪火传青春
实践团师生参观"党旗领航·筑梦开山"展厅、望江楼、村史馆、朝鲜族博物馆、东山红色革命展览馆、尹东柱故居等多处场所。他们不仅在当地开展了爱国主义宣讲教育,还组织中小学生参与了"爱国主义手抄报绘制"活动,欣赏了展现浓郁民族特色的朝鲜族舞台剧,并聆听了老兵讲述的革命故事,在边疆地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
“匠心传韵"非遗传承续文脉
该学院辅导员董婉莹、史俊婷带领"匠心传韵"实践队于7月24日至25日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展"青春返乡承非遗·文明实践续文脉"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实践队参观国内首个系统收藏、展示满绣技艺的专题馆——满绣博物馆,以及造纸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盘金绣"技艺和古法造纸流程,感悟传统工艺的精妙智慧与匠心传承。实践队还走进东兴街道学府社区,简化传统螺钿技法,指导社区群众亲手制作仿螺钿胸针,推动了非遗文化在社区的传播。
"青春扬帆·乡振启航"教育帮扶暖乡间
该学院辅导员牛丽带领"青春扬帆·乡振启航"——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队于8月10日赴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开展教育帮扶与公益实践活动。
团队在林甸县第一小学组织了"共筑林甸新未来"主题宣讲,通过预热游戏、"小小家乡代言人"等环节,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队员们还探访了非遗鼓吹乐传承人,研讨传统乐种的青年传承路径;并走进林甸县养老服务中心,开展"青摄银花公益摄影活动",用镜头为老人们留下温暖瞬间。
深耕龙江实践多元专业赋发展
该学院辅导员王志宇指导实践团队立足龙江本土,充分发挥教育科学学院多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知史爱党寻迹冰城"实践队赴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创新性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与红色研学相融合,通过教育视角解读历史文物背后的价值内涵,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奋楫乡篮·青力青为"实践团深入宝清县万金山乡,依托学院体育健康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以当地"村BA"群众体育赛事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健康知识普及、赛事组织与执行等工作,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乡村体育文化建设,有效激发了基层活力。
实践育人结硕果青春奋进正当时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课"的核心载体,构建了"本硕博贯通、教研用一体"的实践体系。学院累计入选国家级实践专项活动17项,实践版图从东北边境、西南民族地区延伸至海南自贸港等10个省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成果。
教育科学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引导更多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推进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的特色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