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王怡喆:积极探索个性化中小学体育课程育人新模式

2025-01-02 15:27  编辑:唐继厚  来源:东北网

  如今,很多家长都对子女的体质发展重视起来,一方面是考虑到子女的身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能和测评的要求日益严格。那么,对于学校体育教育而言,怎样的体育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该如何优化课程资源,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并在同一课程体系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此,哈尔滨市征仪路学校体育教师王怡喆,进行了多年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的“3+1”自主情智体育教学课程育人模式,逐渐赢得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肯定。

  “以体铸魂,以体培智”,这8个字是王怡喆在研究课题时思考最多的,在他看来,这一课程设计研究理念,影响着以体育为根本跨学科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他进一步解释说:“课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的重要资源,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因此,优化课程资源,国家课程‘校本化’既是新课标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宗旨。”

  多年来,王怡喆围绕体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座谈、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他发现因为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情感缺失、知识碎片化,身体健康各项指标等问题不容乐观。而这些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隐藏于学科背后的课程滞后,导致目前教育的“育”与“智”脱节的窘境。对此,王怡喆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1+X+1”体育情智课程,并完善了“3+1”自主情智体育教育体系(“3”:体育精神、健康体魄、强健体能;“1”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以期突破这一窘境,真正提升体育育人的质量。

  基于征仪路学校在体育方面的特色发展,王怡喆确定以课程整合研究为导向,创设学科整合管理机制,推进学科课程价值引领。在研究中,整合课程的教学尝试从最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开始,来带动学科发展。一是从学生自身入手,培育学习兴趣,激活学习动机和内驱力,构建“1+X+1”情智课程的根;二是从教师自身入手,课堂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嵌入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串”“思维链”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育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提高发展一生的能力和培育享受一生智慧的信念。其中,课程整合和优化是关键,她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解构、整合、优化提炼,形成“校本化”课程。抓住人文性中的“情”和科学性中的“智”,将其两种元素有效深度融合形成合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经过长期实践提炼出“3+1”自主情智课堂中“仁、德”子系统和“自学”预习子系统,为丰富情智“1+X+1”课程内涵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教学发展需求,她和团队开始对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和研究。依据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采取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其次是课程内容的优化,再次是课程结构优化。例如,把体育课程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之中,优化为自己的质量目标体系,然后依据目标体系在进行选择、解构、延伸、整合,构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学科体系。

  同时,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探索出内容十分丰富、可优选择性的课程,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契合点”,在这个契合点上,做自己的课程,形成具有体育学科特色的“情智体育课程”体系。

  经过长期的探寻,经过对课程进行解构、整合、重构三个环节,构建了体育课程结构体系“1+X+1”。前一个“1”代表优化后的国家基础课程,“X”则是优化后个性化体育课程(学校个性化、学科个性化),学生依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后一个“1”则代表每一位学生坚持一项运动,且是终身从事的一项体育运动,例如长跑运动、跳绳运动等,而更多的体育内容放在“X”课程之中。

  如何挖掘体育课程的道德内涵,从小培育构建支撑一生精神信仰和受用一生的习惯,是研究团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以体育德”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涵。从生活、行为两个维度开始,汲取古代圣贤和现代教育成果,聚焦课堂,构建“3+1”自主情智体育“1+X+1”课程中的“仁、德”的谱系,为课程的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1+X+1”情智体育课程细化为“五色课程”:绿色课程——运动与健康,黄色课程——热爱劳动与实践,蓝色课程——读书与学习,橙色课程——艺术与梦想,红色课程——感恩与爱国。这样的体育情智课程构建,丰富了“3+1”情智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体现了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一体化,实现了教师“育人”与“教学”的一体化。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才能确保“3+1”情智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落实。情智体育课程的成功构建,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格、道德、情感的融合发展,为跨学科课程整合重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