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节气养生┃龙中医一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处暑提醒:暑气将散去,注意防秋凉

2025-08-22 16:19  编辑:唐继厚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处暑虽然体感依然较热,气温却已开始逐渐呈下降趋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此时白天气温仍会很高,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处暑应该如何科学养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聂宏教授就处暑提出以下养生建议及食疗方法:

  气候特点: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150°,时间通常为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指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古代历法将处暑分为“三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饮食习俗: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合夏季食用。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自唐代以来就盛行煎药茶的习俗,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祛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饮食养生:处暑的节气正是处于由热转凉的时期,饮食养生也应顺应气候、节气的变化。从春夏的养阳逐渐过渡到秋冬的养阴时期,人体经历了整个炎暑夏日,热邪聚积于体内,故此时调整好脾胃,有利于人体将夏日积聚的湿热排出。饮食上不宜大量进补,否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而导致消化功能的紊乱,多食用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伤津,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的食物(如花椒、生姜、桂皮、辣椒),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茄子、马铃薯、梨),多食用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乳制品、鸡蛋、海鱼、豆制品、瘦肉。同时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以多食用一些莲子、百合、蜂蜜、山药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热量极高的食物,如炸鸡腿、炸花生、薯条。

  专家提醒:处暑时节昼夜温差较大,下雨前气温闷热,下雨后气温偏凉,注意不要过早的增加衣物,特别是儿童,适当接受凉爽的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的能力。同时,空气湿度逐渐下降,气候逐渐变干燥,此时病邪极易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干气燥的症状,如声音沙哑、鼻咽干燥、鼻敏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脱发、便秘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