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立秋后胰岛素科学控糖指南:警惕四大隐患,保障血糖平稳

2025-08-15 11:18  编辑:唐继厚  来源: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呈现出显著增大的态势。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爽指出,立秋后胰岛素使用者的血糖会有少许波动。气温骤变、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以及情绪波动构成了影响血糖平稳的核心隐患,需通过科学干预手段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刘爽主任介绍,气温降低会使胰岛素的吸收速率减缓,尤其是短效或速效剂型的胰岛素,这会导致餐后血糖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在进行胰岛素注射前,需对腹部进行预热处理,并提前15 - 30分钟注射,避免盲目增加胰岛素剂量,以防引发夜间低血糖。与此同时,运动量的减少容易导致基础胰岛素相对过量,因此需每周对凌晨2 - 3 点的血糖进行监测,若血糖值低于4.0 mmol/L,应立即对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建议以室内运动(如太极拳、运动操等)替代久坐,每日进行半小时的室内运动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部分提升。秋季常食用的高脂高糖食物(如炖肉、月饼)会延缓胃排空,致使胰岛素作用峰值与血糖高峰出现错位。若餐后2 小时血糖持续高于10.0 mmol/L,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拆分胰岛素剂量。

  专家提醒

  刘爽提醒广大市民一定做到“四维协同”的管理策略:

  一是动态监测,每周进行2 - 4 次空腹及餐后血糖监测,且监测时段应覆盖凌晨;

  二是注射优化,轮换在腹部、大腿部位进行注射,以防止脂肪增生;

  三是个体化调整,当体重变化超过3%或作息变动超过1 小时,需重新评估胰岛素治疗方案;

  四是代谢支持,每日进行20分钟的日晒以补充维生素D,若患者持续处于抑郁状态,则需进行心理干预。

  刘爽主任强调:“胰岛素是控糖的工具,患者才是血糖管理的主导者。在季节更替时,多一分观察,少十分风险。” (王石磊 马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