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内蒙古满洲里,是一个在边境小城长大的女孩,“俄罗斯”这三个字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是鲜活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俄罗斯人、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别具一格的俄式建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让我与“俄罗斯”结下了缘分。直至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俄语课的场景、第一篇独立翻译的俄语稿件、第一张俄罗斯火车票、第一份俄语工作、第一个俄罗斯礼物,这点点滴滴汇成了我的俄罗斯记忆。
提到俄罗斯,必不可少的话题就是俄罗斯人。很长时间以来,我对俄罗斯人的了解都来自他人的描述,而当我踏出国门,真正走进俄罗斯人的社会与生活,我渐渐地对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
乐观的雅思米娜
雅思米娜是我的俄罗斯好闺蜜,在她身上让我看到了俄罗斯女性的乐观与坚强。最初与她相识还是在赤塔的夏阳市场,那时的我对俄罗斯香肠情有独钟,隔三差五便会去买些来打牙祭,而她就站在市场的柜台后面,热情地为我介绍她出售的香肠食品。由于年龄相仿,一来二去就慢慢与她成了好朋友。她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虽然是她住在简陋的出租房中,生活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她总能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给我沏的茶中会特意加一些白糖。
两个女孩子在一起自然会有各种说不完的话题,她的性格十分开朗,与她在一起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乐观的性格让你完全看不出来她是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早年,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挑战。没有上过大学的她到处去打工、当销售员。买不起漂亮衣服,她就借别人的缝纫机给自己做一套。在别的年轻人享受青春年华时,她却要为生计而奔波。尽管这样,她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脸上依然笑容灿烂。
耿直的科思佳
说到俄罗斯人,我总能想起我的俄罗斯同事科思佳,按照汉语的发音,音译过来的名字虽然有些女性化,但其本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俄罗斯汉子。由于曾在部队中服役,他身上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军人的习惯——喜欢运动,每天必须要跑够一个小时,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变通,还爱带脏字儿。虽然是同龄人,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是一个木头疙瘩压根无法沟通。套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就是一个真正与女性绝缘的“钢铁直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有着许多俄罗斯男子共同的特征——豪爽、直率、讲义气。他给我讲了许多他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看不惯朋友被欺负,冲出去为朋友出头打架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他受了伤甚至差点被警察带走,但他觉得为朋友这么做很值得。后来我成了他朋友圈中的一员,他曾拍着胸脯对我说:“我的电话号码永远不会换,只要你在赤塔,有事随时找我”。
精明的维达里
维达里是我的另一个同事,其实按照年龄我应该叫他“维达里叔叔”。他有着一脸的聪明相,头脑精明、语言丰富、善于沟通,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手。工作之余。他将自己的小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里,似乎不太愿意与过于精明的人打交道。然而,通过接触我发现了这个“精明”老头儿也有扛起责任感的另一面。每天,按时接送妻子上下班,载着年迈的父母去买东西,帮助子女照看孙子,还经常托我从国内买东西带给他家人,温馨幸福的家庭让人看到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我出国工作的日子里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办手续、租房子,与我共同处理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在他身上让我感受到一种长辈的关怀。我永远忘不了我蜷缩在楼梯旁给他打电话的场景——那次我回国参加考试,一出考场我就知道我失败了,当时我的情绪失落到极点,随手将电话打到了他那里。电话那头的维达里语气十分温和,他对我说:“没关系,考试就是很难,你已经很好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的话真的给我了莫大的鼓舞,我重整旗鼓,继续准备另一场考试。
善良的陌生人
在异国他乡生活中,那份孤单无助的感觉是外人无法感受的,正因如此也让每一份关心和帮助都弥足珍贵。那是一个冬天,天空中飘着雪花,我一个人拖着五十多斤的行李箱去坐火车,刚过了检票台我才发现火车的车门在站台的另一侧,只有越过铁轨才能找到车厢。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这只行李就成了大麻烦,我拽着行李箱艰难地前行,被雪打湿的眼睫毛让我的视线变得模糊。火车汽笛响了,离开车不足五分钟了,我开始着急了,但我越是着急越是拎不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一把拎起我的箱子,越过铁轨把它放在铁轨的另一侧。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已经走远消失在夜色之中。我上了火车后,两个俄罗斯女人主动帮我把这箱子举到了行李架上,我坐下来狼狈地喘着粗气,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是我的心却是暖的。
一桩桩难忘的往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犹如一颗颗珍珠,串成了这条名为“俄罗斯记忆”的项链,成为人生历程中最美丽的收藏。如果你现在问我俄罗斯人是什么样的,那么我会告诉你: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善良、乐观、勇敢,具备好多优秀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的基础,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和睦相处、互利共赢是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心声,愿我们的友谊如那挺拔的针叶松,无论春夏秋冬都常绿常青。
作者: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国际交流科工作人员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