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启坤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高价彩礼“愁坏新人”、厚葬薄养“寒了人心”、大操大办“累了街坊”,这些陈规陋习曾是乡村治理的“硬骨头”。为破解难题、涵养新风,饶河县大佳河乡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让文明实践从“被动参与”变“主动争先”,让移风易俗从“纸上号召”成“落地实景”,在广袤乡村间奏响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乐章。
“实用导向”破题:让积分成为群众的“心头暖”
“以前村里号召移风易俗,总觉得离自己远,现在攒积分能换洗衣液、买种子,干好事还能得实惠,咱当然愿意干!”大佳河乡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积分制的“吸引力密码”——实用为王,激活内生动力。
为让积分规则“接地气”,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志愿者沉到村组一线,通过入户拉家常、线上微宣讲等方式,把积分政策讲清楚、把文明意义说明白,同时收集到“指标要简单”“兑换要实在”等120余条群众建议。结合乡村实际,乡里将移风易俗核心要求提炼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环境维护、邻里互助等8项关键指标,每项对应10至50分,清单式呈现、傻瓜式理解,避免“复杂分类让群众犯难”。
在积分兑换环节,乡里打造“振兴超市”,货架上摆满洗衣液、农膜、小家电等村民日常刚需品,不设层级门槛、不搞“凑分兑换”,10分能换一袋洗衣粉,50分可领一把农具,让“小积分”换来了“大便利”。截至目前,全乡“振兴超市”已累计兑换物资2000余件,参与积分活动的群众覆盖率达92%,昔日“要我文明”的动员,变成了如今“我要文明”的自觉。
“深度融合”赋能:让文明成为乡村的“新风尚”
“俺家去年积分全乡靠前,评上了‘文明家庭’,门口挂的奖牌比啥都金贵!”在大佳河乡年度表彰大会上,“星级文明户”王大哥捧着证书难掩激动。这背后,是积分制与乡村治理的深度绑定,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比得了”。
积分制与荣誉评选“双向挂钩”,乡里把年度积分作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评选的“硬指标”,每年评选出的先进典型不仅能领荣誉证书,还能在积分兑换时享受“优先权”。通过“红榜公示先进、广播讲述事迹”,村里渐渐形成了“比家风、赛文明、帮邻里”的浓厚氛围:张家主动简办婚礼节省3万元,李家义务帮邻居修缮房屋攒下“互助分”,王家坚持垃圾分类月月拿“环境奖”,文明新风像春风般吹进家家户户。
同时,积分制与文明实践阵地“同频共振”。以乡、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核心,乡里将积分获取与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绑定,群众参与一次政策学习得10分,参加一场广场舞比赛得20分,加入“义务巡河队”每月加30分。去年以来,全乡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50余场,参与群众超3000人次,在“攒积分”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群众的日常言行。
“长效机制”筑基:让治理成为发展的“常青树”
“积分制不是‘一阵风’,要让它扎根乡村、长效运转。”大佳河乡党委书记刘新波表示,乡里从机制完善、氛围营造入手,推动积分制从“短期活动”升级为“治理制度”,让移风易俗成效持续巩固。
制度保障“强基础”,乡里将积分制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作用,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婚丧事宜指导,道德评议会定期评议积分情况,让“陈规陋习有人管、文明行为有人赞”。同时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每季度收集群众反馈,及时调整积分项目:针对农村环境整治新要求,新增“垃圾分类示范户”指标,围绕乡村邻里和谐,增设“矛盾调解贡献分”,让积分制始终跟上乡村发展步伐。
宣传引导“润人心”。村里的大喇叭每天早晚播报积分规则和文明故事,文化墙上画着“积分换实惠”的漫画,网格员入户时带着“积分手册”现场讲解。“积小善、成大德”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以前村民办酒席“比排场”,现在比“谁的积分高”;以前“老人无人管”,现在“赡养老人得高分”成共识。大佳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惠说。截至目前,全乡高价彩礼平均金额下降40%,简办丧事比例达95%,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杜绝。
如今的大佳河乡,村道干净整洁,邻里互帮互助,婚丧嫁娶简朴素雅,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大佳河乡将继续优化积分制管理,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功能,让文明乡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化于态,以乡风文明之“魂”,铸乡村振兴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