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区创新成立“好管家服务部”激活社区治理“微循环”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马静

深秋季节,在为民社区内,一块崭新的“好管家服务部”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0月16日,在四方台区民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民生服务”为核心理念的“好管家服务部”正式挂牌运营。
这家由区民政局主导、第三方运营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以“小生意+大公益”的创新模式,将家政服务、就业帮扶、养老照护等民生需求串联成网,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期探索养老服务创新、优化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四方台区把居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愁事放在心上,引领各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智慧平台,精准对接需求、快速响应呼声,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用“绣花功夫”一步步织起来一张覆盖广、反应快的民生服务网,让居民安全感更足、幸福感更浓。
“一键预约”: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以前擦玻璃得四处打听人,现在一个电话,专业师傅带着工具上门,连窗框缝隙都擦得锃亮!”居民李大爷站在自家明亮的窗前,感慨说道。
李大爷所在的小区居住的都是矿区老居民,许多家庭与他一样,子女在外工作,日常保洁、家电维修等小事就成了难题。“好管家服务部”的家政服务板块,正是为破解这类痛点而生。
通过整合辖区内家政从业人员,服务部推出“基础保洁+专项维护”套餐,居民只需拨打服务热线,即可预约擦玻璃、油烟机清洗、水管维修等服务。更令居民称道的是价格体系——对低保家庭、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减免一定费用。这种模式,让专业服务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过去擦玻璃得等儿女回来,或者找流动小广告,既不安全又不放心。”李大爷说,这真是省了钱,更省了心!他的话语里透着对“定制服务”的满意。
“手艺变现”:搭起门口就业桥梁
如果说家政服务解决了“生活琐事”,那么“好管家服务部”的就业服务板块,则为许多“矿区闲人”打开了新的人生窗口。
“编了十几年,手艺不错,可不知道往哪卖。”有编竹筐手艺的居民刘大姐,编出的竹筐曾堆满阳台,偶尔有人买几个,更多是自娱自乐。“好管家服务部”工作人员在社区走访时发现了她的手艺,将其纳入“社区能人库”,并在服务部开设展销区。
“没想到还能靠手艺在家里挣钱,这是以前都不敢想的事。”家庭多了笔收入的刘大姐,编起筐来劲头更足了,仿佛编织着新的生活希望。
类似的故事,在“好管家服务部”并不鲜见,随手都能找出一大堆。
退休水暖工王大哥,过去常为没活干发愁:“矿区改造后,私人水暖活少了,我又不会上网接单。”服务部将他的信息录入“社区能人库”,并与周边社区的物业建立合作。
如今,王大哥的手机里存着物业负责人的电话,有活就通知他。“活多了,腰包鼓了,感觉自己还是‘有用的人’!”他拍着工具包,眼里闪着光。
据统计,服务部运营以来,已通过就业服务板块帮助20名居民实现再就业,其中半数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涵盖家政、护理、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矿区闲人很多,现在大部分都能找到活了。只要会点啥,再勤快点,不愁挣不到钱。”社区居民刘慧芬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双面驱动”:市场公益的平衡术
“好管家服务部”的创新,不仅在于服务内容的丰富,更在于运营模式的突破。作为四方台区民政局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其“市场化清单+公益性清单”的“双清单”机制,成为激活社区服务的关键。
市场化清单聚焦居民高品质需求,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轮椅、护理床、助行器具租赁等付费服务;公益性清单则针对特殊群体,推出免费家电维修、代买代办等低偿或无偿服务。两者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数据联动,既保障服务可持续性,又避免“公益变负担”。
区民政部门要求第三方运营商必须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比例,同时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性活动。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模式,让服务部在运营首月即实现收支平衡,更吸引了多家企业和志愿服务团队加入。
“资源融合”: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走进“好管家服务部”,服务咨询台、适老化产品展示区、就业信息发布等功能区井然有序。更引人注目的是爱心互助区,闲置衣物等整齐陈列,困难群体可免费领取。
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人力资源、凝聚社会资源,集聚服务力量、展现公益力量、提供为民力量。“好管家服务部”的这种“资源循环+力量传递”的模式,让服务部不仅是服务场所,更成为社区温情的纽带。据统计,目前服务部已接收捐赠物品100余件,惠及30余户家庭。
如今,这张由政府、企业、居民共同编织的民生服务网,在四方台区正越织越密,越织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