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

一站一景一文化

2025-10-27 07:32  编辑:杨宏图  来源:双鸭山日报

小小“公交候车亭”绘就双鸭山城市“文明风景线”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见习记者 张梦雪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动人”“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更加文明”“一花一草成就城市美景,一言一行演绎城市文明”;

  “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不平凡的生活态度”“我们不断奋斗,只为守护心中那份不变的真我”“阳光下的微笑,如同点赞般温暖人心”;

  ……“你看,这宣传栏里的内容通俗易懂还很有意义,等车的空暇看上一眼、念上几遍,心情特别透亮和愉悦。”“是啊,原来每个站点就只有一个小小的站牌,以前等车时只能干站着,新候车亭很贴心,能够坐着等车还不怕日晒雨淋。”

  “城市风景又添一笔好看,这‘高颜值’的候车亭,都值得来到这里打卡。”

  这几日,在市区新公交站点候车的人们,交流言语中透露出的满是赞誉之词。

  深秋季节,走在市区大街上,不仅可以看到一辆辆车身整洁靓丽、文明行驶的公交车往来穿梭,还可以看到一个个设计简洁大方、文化色彩浓厚的新公交站亭,不但让市民乘车候车既方便又舒心,而且传递文明的宣传内容标语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为增强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按照我市2025年城市建设项目计划,今年9月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主城区新兴大街、世纪大道等主干路的便民公交站实施全面改造升级,共更换了55座公交站亭和102个休息座椅。这一民生服务“微升级”,切实提升了群众出行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细节之处尽显服务温度,“幸福空间”提升候车体验。新公交站亭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流畅、现代简约,采用深绿色为主色调的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体现着城市的活力与时尚气质。舒适的座椅方便休息、合理的遮阳避雨设计、清新的视觉感受,提升了人们出行候车的舒适度和愉悦感,也彰显出城市对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视。

  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宁静古朴的居民区,“华丽变身”的公交站台,每一站都成为吸引人目光的景致。站台上,清晰的线路指示牌一目了然,让乘客能够迅速知晓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途经哪些站点;站台内,设置了公益广告宣传栏,传播着正能量、倡导文明风尚,让每一位候车的乘客在不经意间受到文化陶冶、文明熏染。

  “一站一景一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微景观”,让小小候车亭成为亮丽的“文明风景线”。市委宣传部广开视角、精心设计、有效利用,将候车站亭融入地方特色元素,从公益广告到社会公德、从文明标语到文化知识、从城市风光到人文景观……通过一个个宣传展板,有声有色、出彩出新地展现出来,让每个候车站亭都释放出不同的文化韵味和文明符号,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现代文明的窗口和驿站。

  从“千亭一面”到“一路一景”,结合不同路段打造了差异化风格,让文化表达创造“润物无声”的境界,也让文明理念从“被动宣传”变为“主动感知”。焕然一新的公交站亭,融入历史、民俗和地标元素,成为城市文化的“微型展厅”,无声讲述着双鸭山的发展与进步。

  九阳路的公交站亭聚焦精神文明传播,精心设计的“主题打卡墙”成为亮点,唤起市民情感共鸣,相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版面色彩鲜明,让正能量在候车间隙自然传递;

  新兴大街的公交站亭则浸润着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主题插画依次铺开,搭配古诗词,让市民在等车时就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世纪大道沿线的公交站亭更添温情,用城市景观照片定格街巷烟火,以治愈系短句点亮平凡日常,让柔软文字化作暖心陪伴,为奔波的人们送上一份温暖慰藉。

  ……“通过利用公交站亭这一社会宣传资源,进行功能融合,把公交站亭升级为兼具候车与城市宣传功能的‘微型文化展厅’。”站在新兴大街公交候车亭内,市委宣传部宣教科科长刘晓雪指着宣传栏介绍说,这里内容融入中国二十四节气元素,设置了主题打卡墙和温暖治愈的短句,让人们在出行间感知时光流转,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今,人们在等待公交车的间隙,视线所及的不再只是空荡荡的等候空间,而是入眼可见承载着城市温度与文化底蕴的“微型景观”,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以前等车只能站在路边,手里拎着东西或者是雨雪天气就特别不方便。现在的公交站台不仅有了干净的长椅,还更宽敞了。”刚从超市出来的李大爷坐在新公交站亭的座椅上,忍不住和同行好友夸赞道,看到宣传栏里的文明词语和家乡风光图片,这心里觉得十分温馨和特别骄傲。

  “这种‘以人为本’的改造思路,不仅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等理念在我市公共服务领域的生动体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服务细节,既拉近了城市与市民的距离,也营造出互帮互助、温暖友爱的社会氛围。

  公交站亭焕新颜,文明随行润民心。公交站亭升级改造,是我市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它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改变了城市的环境形象,更助推了双鸭山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