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

我市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2025-10-23 07:13  编辑:安贺  来源:双鸭山日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绿色双鸭山

  本报讯(首席记者 杨军)清风吹新绿、碧水映蓝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幸福,这是“十四五”期间双鸭山交出的一份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定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让人们感到惬意与幸福。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满目的绿树,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

  与蓝相依,清风漫卷白云飞。通过持续优化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5%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大气环境六项指标中,三项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三项指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聚焦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累计投入资金超3.2亿元,完成11个钢铁、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有效推动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改造或淘汰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12台,淘汰燃煤小锅炉100余台,从产业端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燃煤污染源头管控,全面启动散煤污染治理,累计削减散煤40.05万吨,超额完成既定目标,累计减排颗粒物14000吨、二氧化硫2800吨、氮氧化物减排2000吨,有效降低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与水相随,碧水清流常滋润。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66.7%,劣V类水体实现“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区建成区和县城城区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达到“十四五”国家考核目标。治污基础设施提质,新建改造污水管网超4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6%,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开展重点污染物减排工程,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786吨、氨氮污染物239吨。全市完成508个入河排污口全覆盖排查溯源,整治率达99.8%,构建起全域污水收集处理闭环体系。流域生态修复增效,实施安邦河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宝清县挠力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55.42公里,建设人工湿地1531.4亩,开展幸福河湖创建,宝石河典型范例入选中国河湖年鉴,全域流域生态功能得到显著增强。

  与绿相伴,秀美山林入眼来。筑牢土壤安全防线,完成土壤污染底数排查及名录动态更新,22家重点监管单位落实防治责任,54宗“一住两公”用地调查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100%,为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筑牢安全屏障。激活生态发展动能,三江平原(双鸭山片区)废弃矿山修复项目以全国第2名的成绩成为我省首个获批项目,并争取到国家3亿元资金支持,为区域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力。共享生态治理成果,216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7.58%。翡翠湖矿坑转型“森林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16.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5600余万元,让群众切实共享生态治理红利,相关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报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连续6年在省级污染防治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在全省率先完成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改革,饶河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生态环境局荣获2024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蓝天常在、碧水长流,而今已成为美丽双鸭山的生态底色,见证着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享受着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双鸭山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正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