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

以绿为底描画美丽宝山新图景

2025-09-12 06:53  编辑:杨宏图  来源:双鸭山日报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见习记者 张梦雪

  

  林地如绿毯铺展、耕地似金浪翻滚、河流蜿蜒其间——这片承载着生态禀赋的土地,正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乐章。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锚定方向、擘画蓝图。宝山区以生态总长制为统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融入实践当中,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让每寸生态资源都有守护者

  “生态是‘根’与‘魂’,生态总长制的核心职责,就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为这片土地的永续发展把舵定向。”这是宝山区领导干部的共识。

  生态总长制度推行以来,宝山将区辖16776公顷林地、45.12万亩耕地和七星河、扁石河等纵横水系纳入“一盘棋”管理,确保每片林地、每块耕地、每条河流都有“守护者”。

  作为“总调度员”,生态总长制牵头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让“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成为全区共识。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镜,较真碰硬整改突出问题,确保生态红线“不越雷池”;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民生福祉。

  以系统思维解生态治理之难

  “生态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要在‘五个重大关系’中找平衡、求突破。”这是宝山区生态总长制工作的核心思路。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考题,宝山区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让“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宝山落地生根。

  在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中找平衡。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完成7900亩免耕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还田率60%,既稳住46.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盘”,又让黑土地实现“用养结合”。润晋肉牛养殖项目100%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5%,正是在绿色转型中提质的生动注脚。

  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中求协同。坚持“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空间”,一方面推行禁牧休牧、禁渔休渔,让河流水域自然“疗愈”;另一方面以“党建+生态”模式联动企业、社区共建“绿色联盟”。

  近年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新增林地面积53公顷;春季栽植苗木25000余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2%以上,实现“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科学平衡。

  在“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中探路径。锚定低碳发展方向,推动秸秆还田、粪污资源化等“降碳”举措落地,近年来林下经济产值达3000余万元,以“小切口”撬动“大转型”,为区域绿色发展蓄能。

  聚合力绘就美丽宝山新蓝图

  当前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生态总长机制必须着眼长远、下好先手棋。

  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制定幸福河湖建设方案,扩大农药包装回收范围至所有行政村,升级秸秆禁烧“人防+技防”管控体系,让“天蓝、水清、土净”成为宝山的“标配”。

  在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上,锚定“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标,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完善“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长+企业林长”等协同机制,让林草湿地资源成为“永远的生态宝库”。

  在绿色低碳转型上,推动林下经济“接二连三”,依托现有的林下资源,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林下种植、养殖结构,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森林旅游、绿色食品加工,让绿色成为宝山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宝山区将持续以生态总长制为坚实抓手,在黑土地保护、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相信,随着各项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举措的深入落地,这片兼具生态禀赋与发展活力的土地,必将在“保护—发展—惠民”的良性循环中焕发更蓬勃的生机,让“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