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灵宇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摄影报道
轰鸣的收割机穿梭在田间地头,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割、转运,秋收“主战场”上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
秋收,是农业生产的“年终大考”,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10月23日完成全部收获、10月30日实现旱田高标准秋起垄。”面对25.48万亩秋收任务,双鸭山农场今年以“早谋划、精落实、强保障”为主线,同步推进提前测产、机械准备、技术保障等工作,全方位备战秋收,誓将“希望田野”变为“粮仓满溢”的实景图。绘好“作战图”多维研判筑牢秋收根基
“备战秋收,既要摸清‘家底’,更要找准‘路子’,提前测产就是摸清‘家底’最关键的一步。”双鸭山农场农业发展部负责人沈明涛说道。
农场9月初启动全域测产,组织测产小组深入各管理区,以“随机取样、实割实测”方式,细致测算玉米、大豆、水稻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为收获顺序制定、机械调配提供依据。目标设定上,农场实行“节点化管控”,以“挂图作战”推动任务落地。
面对“前期干旱后期可能多雨”的特殊天气,农场既有清醒认知,更有充足“备战底气”。108台收获机械、50台大型整地拖拉机、219台旱田整地机具全部检修完毕,50余台运粮车与1500吨储备柴油“整装待发”;依托“三五早播”技术,52%以上的早熟玉米与95%的统一熟期大豆便于集中高效收获;13.97万亩模拟股份制经营积累的管理经验、20万吨以上仓储能力(12座烘干塔日烘干6000吨),及高标农田项目提升的排灌与道路通行能力,共同织密秋收“保障网”。
为凝聚合力,农场通过广播、微信群推送秋收政策与天气预警,组织党员干部到田间宣讲,引导树立“早、抢”意识。第三管理区主任曲波表示,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收获”,辐射带动农户参与,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备战氛围。
锻造“硬实力”精耕细作破解秋收难题
“秋收备战,关键在‘实’、核心在‘效’。”双鸭山农场副总经理盛大海表示,要聚焦机械、设施、技术等关键环节,以“精细化准备、靶向性破题”提升作业能力。
机械与设施准备实行“全链条管控”。各管理区逐一摸排农机具分布,缺额便引进高效机车与抗灾机具,严卡检修质量,杜绝“带病机车”作业。第三管理区农机负责人王汉斌介绍,该区收割机8月底前全部检修完毕,且均通过“试割”验收。
田间通行上,农场重点修缮田间路与桥涵,加固易损路段、拓宽狭窄通道、清理排水系统。种植户黄金龙感慨:“往年坑洼路段常陷车,今年垫碎石、拓路面后,一天能多运几吨粮。”
仓储与物资方面,备足油料、配件、苫布等,全面检修晒场、烘干塔、电力设备。烘干塔负责人刘同江说:“提前备600吨煤、4500升柴油,检修好锅炉与控制系统,可日烘干400吨粮食,确保收上来不‘捂粮’。”
技术保障以“减损增收”为核心,推出“培训+改装”举措:开展机收减损培训覆盖基层人员与机车手;针对涝洼地、倒伏作物分别为收割机加装履带、扶倒器等配件。机车手称,培训后知晓割台高1厘米每亩少损2公斤粮,技术细节至关重要。
此外,农场结合测产反映的作物成熟度差异,细化“收获标准”。旱田“适时收获、分段抢收”,控制收割机速度每小时8公里以内;水田“分段收获与直收结合”,避免“雪捂粮”。
下活“长远棋”守牢底线赋能持续发展
“秋收备战不仅要‘收好今年粮’,更要‘谋好明年事’。”农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田昊表示,要同步抓好安全防控与长远规划,为农业持续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安全防控上,农场构建“全方位防护网”。开展全员农机安全教育,确保受教育面与签字率100%。第二管理区主任孙中原介绍说,他们已组织3次农机安全培训,现在机车手都能熟练操作安全设备。
森林草原防灭火与秸秆禁烧实行“双线作战”。前者落实林长制与属地责任,逐级签责任状;后者遵循“全时段、全区域、全面积”禁烧原则,重点区域“专人专责”监控,推进秸秆还田(比例不低于90%),无法翻耕地块“打包离田”。
为明年生产做好规划,农场同步推进五大重点工作。优化种植结构,计划扩大杂粮、杂豆等高效特色作物面积5000亩,拟增种1万亩大豆、试种2000亩高粱;打造农业示范带(点),推广分公司28项农业实用技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投资800万元新建3座小型水库与5公里灌渠;推动种子、化肥100%集团化运营,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社会化服务,统筹抓好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发展及单产提升等重点工作。
双鸭山农场有限公司以“组合拳”打响秋收备战“主动仗”,25.48万亩田野间,机械轰鸣、人影忙碌,尽显“发展有后劲”。“秋收大幕将启,我们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真抓实干’的行动力,把‘丰收蓝图’变为成果,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春会如是表示。
丰收的序曲已经悄然响起。目前,随着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双鸭山农场各管理区已陆续拉开秋收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