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桐 特约记者 段洪伟 全媒体记者 许宏伟
2017年5月,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农工办主任唐玉辉踏上青冈县西安村的土地,担任这里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此后8年多的时间里,他把机关办公室的钢笔换成了田间地头的锄头,把“干部身份”藏进“村里人”的称呼里,2021年5月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村民说:“这奖该给老唐,他早把情意洒在西安村的田垄间了。”
踏田头记民情,摸准村子“脉搏”
刚驻村那阵,唐玉辉揣着笔记本串屯子,235户人家挨户走。哪家种玉米还是大豆,哪家有老人要照顾,哪家愁脱贫,他都记在本上,连4个自然屯的房屋分布、道路走向都画得清清楚楚。
“村子要往前走,得知道往哪儿使劲。”他翻着政策文件跟村“两委”成员合计,拉着市农业农村局同事问办法,牵头制订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4份规划。村民通讯录贴在村部墙上,政策明白纸发到家家户户,村里人说:“老唐一来,咱心里亮堂了。”
抓产业找路子,让泥土“生金”
西安村的地要生钱,得有新法子。唐玉辉先盯上农家小院:争取来460斤黏玉米种子,给155户村民(86户是贫困户)种,又跑着找企业签收购合同,秋天一算账,户均多挣1000多元。
蛋鸡养殖户以前各干各的,唐玉辉帮着拧成一股绳——创发蛋鸡养殖合作社办起来,3.5万只鸡的规模让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10户村民在社里务工,一年能多拿2万元工资。他还搞起土地托管1万亩,添了10台农机,给1.54万亩大田喷了3遍叶面肥,粮食亩产实实在在涨了。
更让村民念好的是“实在事”:京粮集团开通的绿色通道,让卖粮不用排队还能多卖1分多钱,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引导村民种油葵、办起“西黍禾谷”油坊,程春福等20多户贫困户跟着干,一年近万元进账。
解难题暖民心,把村民当家人
“喝水不愁了!”这是村民常挂嘴边的话。驻村第二年,西安村饮水不达标还总断水,唐玉辉多次到县水务部门沟通,终于在李克屯新打了井,建了井房,村民捧起水喝,直夸“甜”。
他还争取来1000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修了2.9公里农田路、2公里排水壕,建了7个晾晒场,地里的水排得快了,粮食晒得及时了。入村桥涵毁了,他协调来钱修好;村里添了27公里硬化路、76盏路灯,晚上广场亮堂堂,村民扭起秧歌,热闹得很。
臭水坑改成鱼塘,路边栽了4000棵树,家门口收垃圾,村子变美了。脱贫户吕海清说:“老唐帮我找了卫生员的活,还申请了低保,节假日总来送东西。”困难大学生侯庆国差点辍学,唐玉辉号召单位捐了7000元,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给老唐鞠了一躬。
扛着病痛守村头,没把自己当“外人”
8年里,唐玉辉的家像“旅馆”。爱人半月板手术时,正赶上脱贫攻坚考核,他在村部打电话拜托亲戚照料,挂了电话抹把脸又忙起了工作。他有糖尿病、高血压,前几年得了蛇盘疮,痛得直咬牙,可黏玉米要上市,他抹点药膏就帮着收、帮着卖,硬是撑了一个月。
去年因车祸导致胸椎骨折,手术用了6个钉、2根钢板,医生让他静养,他却揣着药回了村:“迎检的事落不下。”十大本驻村日记记满了村民的事——谁家玉米该收了、谁家孩子该开学了,字里行间都是“西安村”。
如今帮扶任务圆满完成,村民送他走时直抹眼泪。8年光阴,唐玉辉把心种进了西安村的泥土,长出的不只是增收的账本,更是村民心里沉甸甸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