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梨树区穆棱社区,灰砖墙与俄式木刻楞建筑相映成趣,矿车、绞车等煤矿老设备在阳光下泛着时光的光泽。这座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穆棱煤矿”,如今已从闭矿的沉寂中苏醒,变身为梨树区工业遗产博物馆,从昔日的“乌金滚滚”到今天的“游人如织”,它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故事”。
穆棱煤矿的历史可追溯至1924年,作为鸡西煤炭工业的“开山元老”,这里诞生了鸡西第一座现代化立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曾创下年产百万吨的辉煌业绩。“当时井口24小时不停转,运煤的火车排着队装运,咱们矿工住的俄式宿舍,在整个东北都是数一数二的。”78岁的老矿工王德顺抚摸着墙上的老照片,难掩激动之情。
在鸡西第一党支部旧址的展柜上,泛黄的工作日记静静陈列,记录着我国工业泰斗孙越崎在穆棱矿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治矿理念;20多栋俄式民居保留着壁炉等特色,成为研究近代工业建筑的活标本。“我们2018年启动修缮时,保留了32栋工业遗迹,现已成功申请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要让后人记得这片土地的奋斗史。”梨树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博工作负责人安树悦介绍道。
“以前总担心矿上的这些老设备会被拆了、忘了,现在好了,它们成了‘宝贝’。看着这么多人来参观学习、受教育,比当年多出几万吨煤还让人高兴。”原穆棱煤矿退休老矿工姬广忠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老矿工的心声。
据梨树区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现在,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地及本省的游客,更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没想到梨树还有这么多的煤矿工业遗产,穆棱煤矿的发展史里藏着这么多文化交融的故事,尤其我自己也是学采矿工程专业的,这趟旅游值了!”在孙越崎旧居旁,来自湖南的游客陈文感慨道。
从乌黑的煤层到斑斓的文旅地标,“穆棱煤矿”从建矿到闭矿的蜕变,正是中国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缩影。这些承载着革命奋斗精神的老建筑、老设备,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人们讲述着不朽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