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

鱼水情意长 双拥谱新篇

2025-08-01 16:18  编辑:韩敏  来源:绥化日报

  写在前面的话:
  军民鱼水情,风雨共兼程。当“双拥”的旗帜在时代浪潮中高高飘扬,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军政军民关系范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巩固国防根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军爱民如父母,民拥军似靠山”。我市作为革命老区,战火纷飞中军民并肩作战,鲜血和生命凝结鱼水情深,和平年代里军地携手共建的新篇章情真意切。八一建军节之际,各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佳话频传,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寒地黑土双拥红

——我市双拥工作纪实

李欣桐 全媒体记者 许宏伟
 

  继连续四届荣获黑龙江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后,今年我市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军地携手创新实践的成果,铸就了“寒地黑土双拥红”特色品牌,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绥化样本。当“双拥”的旗帜在时代浪潮中高高飘扬,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军政军民关系范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巩固国防根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

扛起双拥责任

  我市党政军共同谋划,锚定平战结合、双向保障目标,将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实绩考核,形成真抓实干、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通过整合党政军企资源,建立平战结合、双向保障的军地“双清单”制度,成功解决驻军部队训练场地扩建、随军家属就业等30余项难题。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编辑出版《黑土军魂》《黑土壮歌》两部专著,填补了绥化14年抗战史的空白。同时,完善红色家谱、收集英雄手印、整理英雄故事、开辟红色讲堂,建设烈士陵园、英烈纪念馆等项目,打造出集红色教育与旅游、冰雪文化、康养于一体的双拥矩阵。学习延安、临沂等革命老区经验建成的绥化英烈园,还被命名为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引来上级媒体的争相报道,刊发相关报道达870余篇,其中《传承红色基因面面观》《八一:绥化市社会化拥军活动多姿多彩》等130余篇文章登上《中国双拥》《新时代中国双拥》《中国国防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平台。

共筑强军后盾

  我市实施阳光安置六公开,倾心解决“三后”问题,“三满意”率连续多年保持100%。累计发放优抚资金约6亿元、优待证13万余张,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760个,志愿服务队1608支,帮助老病残退役军人办理低保申领、大病救助等服务事项1万余件。创新开展“拥军贷”,推出12项专属服务,为343名退役军人发放创业贷款8351万元并提供担保。始终关心关爱边海防官兵及家庭,并常年走访慰问,增强官兵归属感和获得感。“情系边海防”活动持续开展,4次向新疆输送慰问品,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三后”问题87件,用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发放工作走在前列,较国家规定提前一年实现按月发放,惠及3万余人;近600家企业组建的“拥军联盟”,在多领域实施全面合作,为退役军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实现了服务保障全覆盖。学习“枫桥经验”,完成14万退役军人建档立卡,悬挂光荣牌13.82万块,优待证制发率达98%;争取资金9.7亿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带病回乡退役军人医疗补助财政兜底,让退役军人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

  积极支持部队建设,倾情聚焦“三前”,全力推进军地“双清单”制度落实,年投入800余万元支持部队基础建设,投入近亿元打造反恐训练基地。

  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了双拥主题公园、双拥一条街、近万米的国防教育公园,创新建设2500平方米的“新时代双拥共建基地”。

谱写鱼水新篇

  驻绥军(警)部队牢记拥政爱民宗旨,心系“第二故乡”建设发展,帮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000余户,投入700余万元构建种养殖基地、电商平台等,扶持结对村屯转型摘帽。

  自2020年以来,先后出动民兵5万余人次开展应急拉动演练、支持地方执行紧急任务,圆满完成抗洪抢险、扑火救灾等急难任务,在关键时刻彰显担当。

我市的双拥工作,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不断创新,在军地共建中深化融合,正以崭新的姿态谱写着新时代双拥共建的新篇章,让“寒地黑土双拥红”的品牌更加闪亮。

 

张俊明 从“军营绿”到“快递红”

文/摄 全媒体记者 孙一博

  在望奎,有这样一位“快递老兵”:他曾是军营中的一份子,如今是奔走在街巷阡陌的快递带头人。十四年坚守,他将军人本色融入平凡岗位,以包裹传递真情,用服务温暖人心。他就是望奎县和运快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最美快递员、退役军人张俊明。

  2010年,张俊明脱下军装,穿上了快递员工装。创业伊始,他凭借一辆车、一部电话、一瓶水,开始穿梭于县城角落,肩负着沉甸甸的包裹和温馨的叮咛。行业的艰辛远超想象,客户的不理解、包裹丢失、恶意投诉等问题时常考验着他。他以军人特有的坚韧和责任感迎难而上,时刻铭记部队的教导:“有排头就站,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有先进就学。”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克服重重困难。

  2021年,他带领同事走遍望奎县所有村屯,深入调研群众需求,并逐一联系当地小超市、小卖部洽谈设立代收点。一位行动不便的女士殷切地询问“真能送到村里吗?”那一刻,张俊明暗下决心:“这事必须干成!”他迅速联合本地其他快递企业,创新推出“快递进农村”联营合作项目。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全覆盖。如今,全县15个乡镇、109个村都能顺畅接收快递,最远的村也能确保72小时内送达。

  “军人和党员的情结,是一份难舍的情怀”,张俊明这样说。201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他带头组织其他党员,在全市快递行业内率先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业务发展。2023年,响应上级行业党组织号召,张俊明牵头组建了一支47人的“红色轻骑兵”队伍。这支特殊的快递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肩负起传递包裹之外的使命——他们化身为城市的“观察员”,一旦发现井盖破损、垃圾堆积、邻里纠纷等问题,便立即上报并协助解决,为城市管理和社区和谐贡献力量。2023年,张俊明又与望奎县武警中队合作,建立了“警营拥军快递驿站”,专门配置人车,每周一次为驻守县城周边的现役官兵提供免费快递邮寄服务,极大便利了官兵的生活。2025年,他又开始走进望奎县各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宣讲,延续其军旅情怀。

       张俊明常说,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社会各界的关怀让他深感温暖。展望未来,他坚定地表示,将继续做好一只服务人民的“小蜜蜂”,在每一次包裹的递送中,用心为人民服务,以一名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继续书写奉献故事。

 

慰问退役军人

  7月30日,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绥化市志愿者联合会带着米、面、油、蛋等生活物资,走访慰问退役军人魏志平与崔洪刚(右一),传递节日问候与敬意。志愿者们关切询问二人生活近况、身体状况,叮嘱他们保重身体,以实际行动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和青年一代的温暖和关怀。

全媒体记者 李欣杨 摄         
   

     

爱的温暖传递

——绥化市社会化拥军组织八一前夕看望慰问退伍老兵

文/摄 全媒体记者 李欣杨

  志愿者看望退伍老兵韩天起(中)。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绥化市社会化拥军组织的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走进老兵家中,把一份爱与温暖送给他们,也送上年轻一辈深深的敬意。

  7月28日,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拎着精心准备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走进抗美援朝老军人国玉山和自卫反击战三等功获得者刘忠军家,送去节日的关怀与深深敬意。

  “国爷爷,您当年参军时才15岁呀?”在国玉山家中,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队员们则忙着将带来的慰问品放进厨房。今年93岁的国玉山精神矍铄,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说起如今的生活,眼里满是笑意:“看现在国家这么强,老百姓日子过得踏实,当年吃的那些苦,值了!”队员们认真听着并向老人传达着节日问候:“感谢您用青春守护家国,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刘忠军家中,“刘叔叔,建军节快到了,给您带点日常用的东西。”因曾在作战中受伤,刘忠军的身体一直让大家牵挂。“最近恢复得挺好,多亏你们常来照顾,还总惦记着给我带东西。”见到熟悉的志愿者,刘忠军笑着迎上来。多年来,服务队始终心系这位老兵,从日常照料到节假日、生日的问候,从未间断。握着志愿者的手,他感慨道:“党和国家没忘了我们,你们也一直记着我,这份温暖比啥都珍贵。”

  队伍里,不少队员们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带孩子来看看老英雄,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比书本上的教育更有力量。”一位家长说。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看到老人胸前的勋章、听着他们的经历,眼神里满是敬佩。

  “宫大爷,我们来看您了!建军节快到了,给您带点生活用品,祝您节日快乐!”7月30日,绥化市锋之益志愿服务队和北林区雷锋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拎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走进北林区一家老年公寓,看望退伍老兵宫斌。

  宫斌1984年入伍,在部队里当过班长,说起当年在军营的日子,他眼里还闪着光。老人无儿无女,如今靠着低保和亲友帮衬在老年公寓生活,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你们看,我最近在学吹口琴。”他指着床头那把擦得锃亮的口琴,兴奋地说。“我就喜欢唱歌,平时自己跟着手机学,要是有机会,真想跟大家一起参加演出,和大伙一起乐乐。”老人的话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离开老年公寓,志愿者们又来到70多岁的退伍老兵韩天起家中看望。几年前突发脑梗后,老人说话变得吃力,却依然坚持每天练习抬臂,活动手脚。“韩大爷,还记得我们吗?又来陪您过节啦!”志愿者们熟络地和老人打招呼。听到声音,他慢慢转过头,努力地张着嘴说出“谢谢你们”几个字。

  韩天起身体硬朗时,每年清明都会跟着志愿者们去祭扫烈士墓,给年轻人讲雷锋故事,那时候的他声音洪亮,脚步轻快。如今虽然行动不便,可每次看到志愿者,他都会用眼神传递着感激。临走时,志愿者们反复叮嘱家属有困难随时联系。

  八一建军节前夕,拥军组织志愿者们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街巷里,将一份份关怀送到老兵身边。一句句问候传递真情,一次次探访延续温暖。这既是温暖的探访,更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红色精神赓续传承。

 

情洒“第二故乡”

——驻绥军(警)部队倾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李欣桐 陈昶亮 全媒体记者 许宏伟
 

  驻绥军(警)部队始终牢记使命,扎根第二故乡,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在国防教育、民生服务、乡村振兴、应急保障等领域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助力绥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续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播撒红色火种

  积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筑牢全民国防教育基石,为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绥化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每年投入160余万元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并为军地共建校赠送红色书籍,借绥化市第一中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时机建设国防教育长廊,提升了绥化市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热情。

  绥化军分区深挖辖区红色资源,推动双拥广场主题公园、国防教育示范校等项目建设,今年全市举办国防教育授课辅导1500余次。明水县人武部举办国防教育主题图片展,组织参战老兵开展红色宣讲10余场次,让红色基因融入地方发展血脉。累计支援地方物资千余件(套),出动民兵2000余人次支援地方抗洪抢险和火灾扑救。与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对子,投入资金改善中小学国防教育环境,助力“双城”创建工作。

  武警绥化支队每年遴选素质过硬的官兵为一中、绥化学院开展军训,定期组织开放日活动。庆安县人武部与地方联合为第六中学建设高标准国防教育展厅,支持第二小学建设少年军校,通过“国防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培育青少年爱国爱乡情怀。望奎县人武部为多所学校建设国防教育展厅和长廊,遴选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用红色故事浸润师生心灵,为地方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聚焦民生需求

  紧盯群众和军人、军警关切,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为地方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武警绥化支队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担负社会面武装巡逻勤务和春运火车站执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

  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近几年127名专武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人才队伍建设。

  明水县人武部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组建“橄榄绿”志愿者服务队。望奎县人武部协调地方投入资金改善应急装备库、民兵装备仓库等设施,助力地方在考公考编、辅警招聘中给予退役军人关爱政策。

投身振兴实践

  主动投身地方建设主战场,在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等工作中担当作为。

  武警绥化支队为绥棱西林村每年投入十万,总队为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投入30万元,支队共有7名官兵每年出资5千余元资助驻地贫困学生。

  庆安县人武部创新“民兵党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并在全省推广,为帮扶村协调资金赠送办公设备,相关做法《中国国防报》予以报道。兰西县人武部聚焦红光镇发展,修建3.5公里“军民连心路”,配备消防车、加固防洪堤坝;牵线当地农产品进入军队采购平台,推动建成1.6万亩标准化玉米基地,协调军医下乡义诊、改造村级医疗站,让近万名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每年投入300余万元助力乡村振兴,望奎县人武部助力东升乡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建立甜玉米加工厂,带动贫困户脱贫,用实干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驻绥军(警)部队以“第二故乡”发展为己任,用心用情在各领域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用汗水和担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军民同心、共促振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