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农闲时总愁没地方去,现在书屋比棋牌室还热闹!去年照着书里的法子种大豆,亩产多了30斤!”近日,在北安市通北镇通北村农家书屋内,种植大户刘立柱捧着刚借的《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通北镇“知识田野”乡村阅读计划带来的喜人变化。
图为村民在农家书屋里阅读借阅
走进通北村农家书屋,窗明几净,2000余册图书按“党建理论”“现代农业”“生活百科”“少儿读物”四大专区整齐排列。最显眼的“现代农业”专区里,《黑土地保护法解读》《温室大棚建造及蔬菜栽培技术》等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吸引着村民们不时驻足翻阅、挑选借阅。“我们年初通过村民微信群收集大家的阅读需求,镇上统一采购补充,现在农技类书籍占比超过40%。”通北村党总支书记王全介绍道。
为了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通北镇党委将书屋使用效能纳入村“两委”考核,建立起“借阅量+村民满意度”双评估机制。针对偏远村屯农忙时节人员分散的难题,镇里推出“知识大篷车”服务。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农技手册,穿梭在田间地头,摇身一变成为“露天课堂”,农技人员现场为村民讲解种植知识,答疑解惑。
在书屋一角,“阅读积分兑换墙”格外醒目,上面清晰记录着村民们的阅读积分。“现在凭借阅读记录就能兑换种子、农具,大家读书的积极性可高了!”村民们纷纷表示。据统计,通北镇创新推出的“阅读积分制”成效显著,上半年积分兑换率达68%,书屋月均借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0%。截至目前,全镇农家书屋累计借阅量达1200余次,开展各类读书分享、农技培训等活动80余场,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闲置角落”,到如今热闹非凡的“知识加油站”,通北镇的农家书屋正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深化升级。这里不仅解决了村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民生小事,更搭建起“学技术、学政策、学文明”的成长平台。通北镇的实践生动证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价值转化,就能让书香浸润沃野良田,让乡村阅读成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