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海静 特约记者 高伟
在明水县,一场关于“家门口养老”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明水县通过“复制粘贴”上海“幸福9号”社区养老模式,结合本土创新,打造出具有龙江特色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复制,实则蕴含着破解县域养老困局的深层逻辑。
在明源社区“幸福9号”店一楼大厅,老年人三五成群围坐一桌打扑克牌,二楼舞蹈室、书法室、练歌室、养生室等也吸引了不少老人跳舞、练书法、合唱、剪纸,大家各有所爱、各得其乐。
明水县现有两个店面,自2015年落地明水以来至今服务老人6万余次,建立详细档案的近7000位,每天每个店面服务老人300余人。
上午10时,室内已经是人潮涌动。舞蹈室、养生室、理疗健身室……各个区域都坐满了享受服务的老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自从‘幸福9号’成立10年来,我一直在这娱乐,这里活动丰富,能参加书法、舞蹈、音乐、健康讲座等,可充实了!”在理疗室,68岁的王凯英和两个姐妹正在做频谱半身仓理疗,幸福写在她们的脸上,绽开的笑容就像春日里旖旎的阳光。
明水县通过移植上海“幸福9号”社区养老模式,完成了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养老服务复制实验。这场看似简单的模式迁移,实则是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本土化实践的深度融合。
明源社区为了让更多老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社区党委着眼实际情况,依托幸福9号,围绕老年人重点需求的身边、床边、桌边、周边,开展“四边”服务,着力推进社区养老,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我们全力打造老年人健康乐园,店内共划分为琴棋书画、文娱健身、学习充电、健康天地、营养餐厅五大板块,通过陶冶情操、文娱比赛、老年大学、健康养生、交友,让老年人享受大城市现代都市养老服务。”店长陈影介绍。
为满足老年人“就近、优质、多元”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明源社区将文化养老纳入社区服务核心体系,通过打造“15分钟文化圈”,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阅读、康复、保健等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开展手工制作、影视欣赏、曲艺沙龙等活动。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中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文化养老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源社区积极对接公益资源,寻求优秀社会组织合作,开办社区老年人课堂,开展养生保健、科学饮食、疾病预防、兴趣爱好等知识培训150余场次,组建老年大学3所,开设书法、绘画、器乐、东北大秧歌等课程21门。这种“文化+养老”的空间再造,使社区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同时,开展端午、重阳敬老文化系列活动百余场次。
“我们不是简单照搬硬件,而是要把服务标准、管理体系、运营理念全盘移植过来。‘复制粘贴’可以,在此基地上推出了自己的新模式。”明源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洪伟介绍。
在复制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的本土化创新。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基础层开设养生保健、防骗知识等必修课,提升层设置书法、摄影等兴趣课程,发展层引入智能手机、新媒体运营等前沿内容。
明水县的两所城南城北两处“幸福9号“辐射半径达1.5公里,在城区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这种空间布局的“物理复制”,使上海经验在黑土地上落地生根。这场跨越千里的复制实验,重塑了明水县的养老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