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灵宇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春光无限好,备耕正当时。近日,走进双鸭山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场景。在农机停放区,智能播种机、自走式喷灌机等现代化农机具整齐排列,技术人员正在对它们进行最后的调试与保养。
近年来,这个农场紧紧围绕“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抓稳定、抓管理、抓发展,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四个农业”,促进“五良融合”,以“稳面积、增单产”为农业工作总基调,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通过大面积推广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场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6个,这个平台整合了农场内的各类数据,包括作业质量监测、气象监测、水位监测、土壤监测等各类农业传感器158套,可实时观察农作物长势情况。此外,农场还通过无人机在农田上空来回盘旋,利用先进的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肥力以及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农技人员在办公室就能清晰了解每一块田地的详细信息,为后续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双鸭山农场将借助物联网和信息新技术,农业生产正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春耕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绘就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