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八
友谊县庆丰乡以现代农业示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王博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友谊县庆丰乡以“党建领航、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筑基治理”为主线,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核心词:坚持党建领航,凝聚发展“向心力”
强化学思践悟,提升政治素养。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实践动力。全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举办“能力作风大讲堂”12期,推动党员干部在学深悟透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创新联盟机制,激活组织动能。构建“党建联盟”协同体系,乡党委联合第五管理区委员会、芦花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理论联学、资源联享、队伍联建,成功促使各方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奋进”,择优培养储备政治素养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人才20余名,为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注重倾听民声,夯实发展根基。建立乡党委-村支部-网格党小组的“三级网格”服务体系,创新“点单式”收集群众微心愿和“分包式、下沉式、组团式”为民服务模式,累计解决企业环境治理、居民用水、道路修缮等民生心愿20余件,以办好群众身边“微实事”,撬动振兴发展“大格局”。
核心词:实施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
装备升级,释放产能潜力。引进全球领先的阿玛松高速精播机,配备84台(套)高速插秧机、大马力机车,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种、产、收全链条减损,确保颗粒归仓。2024年庆丰乡粮豆总播种面积11.45万亩,总产8.5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
数字引领,推动智慧升级。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全力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庆丰乡落地实施。建成2000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集成作物长势全景监控、智能虫情测报、气象灾害预警、水肥一体化管理等30余套尖端设备。依托卫星遥感、土样采集相互印证、无人机巡田等新技术应用,完善“天、地、空”全周期感知系统,为农业生产决策、执行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农田精准化管理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深化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持续加强与东北农业大学、农垦科学院、垦丰种业等科研院校企战略合作,试验示范推广缩垄增密、赤眼蜂防治、电控气吹精量播种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核心词:聚焦产业兴农,拓宽增收致富“新赛道”
品牌强农,提升价值链。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围绕提升水稻仓储和加工能力,服务省级龙头企业——芦花村米业快速发展,帮助解决提产扩能项目前期手续等急难问题,有效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模式,辐射带动71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95万元,企业实现产值498万元。培育出“莹特”系列优质稻米品牌,荣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销售额661万元。
农旅融合,激活新动能。依托五分场二队“万亩良田”资源,以田为“纸”,执稻为“笔”,制作巨幅“稻田画”,开发农业观光游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扶持发展梅花鹿养殖,打造“赏景、观鹿、品美食”休闲游,推出特色“鹿宴”和丰富鹿产品,实现“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民变导游”的华丽转身。
教育引航,厚植创业沃土。创办全市首家乡村社区教育学校,配备管理老师3名、社区志愿者教师32名,开设手编技能、生活与休闲、文化与素养三大系列课程,培训学员40人(次),与山东企业签订手工产品订单共计10万个,成功实现农闲时节人均增收近万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核心词:强化筑基治理,绘就秀美乡村“新画卷”
生态提标,擦亮乡村底色。乡区联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垃圾点位90余处,解决晾晒玉米秆占道问题,种植树木450余棵、种植各类花卉1.5万株,使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乡村容貌焕然一新。2024年,庆丰村被评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村。
服务赋能,引领乡风文明。组织各单位党员、青年干部积极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未成年人正苗、义务植树、亮尾行动、防灾减灾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累计发放帮扶物资价值5万元,受益人数420人。
阵地深耕,传播时代强音。整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人大代表联络站等阵地资源,打造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展电影播放、文化活动20场,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康家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省级实践示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