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7月1日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每一名媒体人心中不变的诺言,它让引以为傲的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与担当,做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新闻人。
“七一”前,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全体党员,依旧初心不改,走在了采访路上,只不过,这一次,除了成为事件的记录者与采写人之外,记者们的身份又多出了一个,我们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
撸起袖子献次血;拿起扫帚清早市;弯下腰板捡垃圾;端起油锯剪园艺……血站、龙沙早市、嫩江江畔、 “SOS”儿童村,全体党员们边劳动,边体验,边奉献,边采访,不仅采写到鲜活的新闻,更让我们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
我们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6月 26日上午,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迎“七一”党日活动,15位党员开完谈稿会,赶紧赶到市中心血站,参加献血,然后抓紧时间又奔赴采访,用行动迎接党的生日,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15位党员身穿白色衬衫,胸前佩戴党徽,有序来到市中心血站采血大厅。 “我先献,献完好去采访。”大家抢着要献,都很踊跃。有着四年党龄的张帆因为吃药不符合献血条件,充满了遗憾。“我还想给3岁的女儿做榜样,拿个献血的红本本给孩子看,告诉孩子爸爸今天做了一件光荣的事,可惜没成功。”张帆告诉记者,他18岁那年第一次献血,当时在读高一,自己骑着自行车,在中环广场的无偿献血车上献的血。 “我觉得自己18岁了,对社会有责任了,我不知道献血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是件光荣的事,作为共青团员,学生干部,拿到第一个献血本,很自豪。”之后,张帆还献过三次血,并在同学中宣传和动员同学献血。时隔十多年后再次走入血站,看到血站工作环境改善不小,采血流程严谨,服务很人性化,休息区还给献血者设置糖水等饮品,还有个大屏幕,将献血者的照片滚动播放,给献血者拍照留念。
在大家体检过程中,市中心血站党总支部副书记王俊祯向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全体党员介绍血站以及献血常识等相关知识,并表扬道: “市新闻传媒中心有着非常好的无偿献血基础,曾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荣誉称号,全市只有6家单位获得此殊荣。新闻媒体连续多年组织职工献血,新闻媒体宣传无偿献血工作做得非常有力,为我市的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新闻一线的记者又亲身体验献血,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
“我们15位党员中,还有一位是熊猫血呢!”记者于广翔10年前参加报社献血,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RHB型阴性血,大家俗称“熊猫血”。刚开始几年他都定期参加单位献血,后来血站工作人员通知他“熊猫血”金贵,不要随意献血,加入到稀有血型互助群和血站志愿者后备队,当临床有急需时,等通知来献血救急。稀有血型者都很团结,有爱心,好几次需要紧急采血,还没等他去献血,已经有爱心人士去献血了,有一次很遗憾,因为前一天喝酒了,没睡好觉,通知自己去献血结果体检没合格。从此以后,他时刻有了思想准备,随时保持良好身体状况,以备急需时,能尽份力量。
夏莹莹是位女同志,在这次党日活动中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之前,她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这次献血,才知道自己是A型血。 “有一次过记者节,我去献血,结果转氨酶高,没献成,当时很遗憾。看来我锻炼身体减肥很成功,可以献血了!”夏莹莹感觉自己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献血的方式,来纪念这个节日,非常有意义。夏莹莹是2009年入党的党员,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记者,不仅要为市民鼓与呼,更要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采完血,夏莹莹说自己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她马不停蹄,直接赶往南航街道华光社区,那里有个清理小区卫生的采访,还要去丰富社区,有个挖排水沟的报道。这就是新闻记录者,用行动向党的生日致敬! 本报记者赵 乐
记者体验环卫工人多辛苦
6月27日6时40分,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的15名党员准时来到市青少年宫前,穿上绿色的马甲接过环卫工手上的扫帚和撮箕,客串一次环卫工人亲自参与保洁工作,实打实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
“唉呀妈呀,真的挺累啊!我只扫了不到100米的距离胳臂已经酸了。”因为昨天刚下过雨地面潮湿,张霞手里的扫帚是越扫越沉。张霞是一名老党员,对于环卫工人的工作她并不陌生,作为老记者她也曾经多次深入一线采访、报道过环卫工人的事迹,但客串环卫工人亲自扫街却是头一次。 “都说环卫工人不容易,我亲自体验后对环卫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触,回家后我会教育孩子不要乱扔、乱倒垃圾,要共同维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
看着环卫工们两手拿着大扫帚,往地上一划拉,垃圾就乖乖地聚拢到一起。记者夏莹莹向环卫工要来大扫帚,跟着扫起来。扫了几下感觉这手里大扫帚用着别扭,总使不上劲。环卫工李阿姨向记者传授“绝招”: “一只手握住扫帚柄的顶端,手心朝上,另一只手握住柄的中下部位,手心朝下。你刚才凭习惯拿扫帚,正好弄反了。”记者照着李阿姨说的试试,扫帚果然听话了。扫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累得气喘吁吁,夏莹莹的额头上就冒了汗。和她互换岗位的环卫工李阿姨一直陪着她,怕她吃不消要接过扫帚却被她拒绝了,她打算坚持到最后,亲身感受一下环卫工人的辛苦。
“扫街真累啊!我扫一会儿胳臂就抬不起来了,这些环卫工人多数五六十岁,比我体力还好,真厉害!”记者葛福臻一边揉着肩膀一边感慨地说。早市撤市后有很多塑料袋、烂菜叶、废纸等杂物混在积了雨水的泥路上,泥泞不堪,根本扫不起来,没有清扫经验的记者用扫帚推着扫,却被一名环卫工人拦住,他用铁锹将混杂着泥水的垃圾铲起倒进垃圾箱,并教记者一个清扫的小诀窍。要先将人行道上的垃圾叶扫到非机动车道上,然后进行“打边” “折根”。
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副主任武童是个老记者,他做事向来认真,这次体验他是扫得最快的一个。 “扫地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沾了水的扫帚根本就挥不动,怪不得金庸小说里的扫地僧全都是高人。”武童风趣的比喻惹来一阵笑声。 “刚才我扫垃圾时一位中年女性骑车经过碾到扫帚上,她马上停下车和我说了一声您辛苦了,她这样的方式表示歉意,同时也传达了她对环卫工人的敬意,一句简单的问候驱散寒意,让武童心里顿觉温暖。”
怎么样,累不累?龙沙早市环卫组长吕彩杰接过记者手中的扫帚问道。 “挺累,环卫工人的工作又繁重又辛苦,真不容易。”记者回答说。 “我们龙沙早晚市清扫任务比较重,总面积大约三万平方米,早上大扫三十分钟必须结束,不能影响交通,每次清扫出的垃圾最少也要60多箱,赶上周六、周日垃圾量会更多,我们环卫工三班倒,环卫工早上四点就要上道,晚上大扫结束通常都要到十点多,辛苦确实很辛苦,但是现在环卫工作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这让我们很欣慰。”
垃圾收运完毕,环卫工人将箱外垃圾清理干净,垃圾容器复位,看着恢复了清洁的街路,看着环卫工人离去的背影,记者在心里默默地问候一句,环卫工人你们辛苦了!本报记者于广翔
“扮靓”母亲河记者在行动
嫩江是鹤城人最熟悉的水源地,每个鹤城人对于嫩江都有着独特的感情,虽然齐齐哈尔并不是嫩江唯一流经的地方,但是却被所有人视作母亲河。我们为母亲河嫩江做过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或许人们觉得环保这个话题离自己太远,为一条江河做事太“空”,无处着手,但这次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们与市城管局的执法队员们要为母亲河做一件“小事”,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来展现媒体形象,实实在在地为嫩水“添福增寿”。
6月27日8时许,时值盛夏,天空却阴雨蒙蒙、冷风习习。在此次发起的“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开展之前,记者们站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让在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始终铭记党的章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勤勤恳恳干工作,踏踏实实作贡献,为新闻传媒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宣誓结束后,激发了全体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党性观念,更加坚定了党员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的信心和决心。记者们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于担当、履职尽责,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优良作风,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虽然是阴天,但漫步江畔,嫩水缓缓东逝,若不低头观瞧,至远眺江面,则心情会一直陶醉。但是记者们却无暇欣赏美景,戴上白手套,手里都拿着塑料袋,走到嫩江江边,迅速投入到环保活动中去。大家环顾四周寻找被丢弃的垃圾,时不时地停下来将沙滩上的塑料包装、矿泉水瓶、纸屑等拾起放到垃圾袋中。记者吴晓婷说道: “以前都是对社会爱心团体开展的环保活动进行采访,今天能够为母亲河尽绵薄之力,我感到十分荣幸。用爱心去保护环境,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理念,用行动肩负起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年轻的党员,年轻的新闻人,美丽的嫩江不单单是母亲河,更是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一路拾垃圾量最多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烟蒂, “一步一个,两步一堆”的烟蒂镶嵌在沙石中,只有用手去拾才能将其取出。每天负责江岸清扫的环卫工人,不知要去拾多少这样的烟蒂,一个随意丢弃的行为,又有多少人会为之心疼。一会儿工夫,记者们的白手套黑了,垃圾袋满了,再换一只垃圾袋继续捡拾。
在活动现场,市城管局的12名执法队员与记者一同对路面、沙滩、浅滩存在的垃圾进行捡取,一根小树杈、一片小纸屑也不放过,转入袋子集中处理。记者向市城管局浏园综合执法大队了解到,每到周末,经常会有市民来到江边进行野炊,随意造脏对嫩江江水和岸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每天执法队员都会在景区内来回巡视,发现市民有不文明行为的,执法队员都会上前进行制止。由于江岸绵延数公里,并且执法队员有限,不少市民与执法队员打游击, “你来我就躲,你走我继续”,有时一名执法队员沿着江岸往返十几公里,但对于母亲河的保护始终不松懈。市城管局浏园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刘宇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也给景区游客带来一种触动,能够让更多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们尽微薄之力,帮母亲河焕然一新。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帮助市民树立环保意识,从而倡导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本报记者武童董野
记者走进SOS儿童村
6月27日,在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新闻部党支部的精心组织下,全体党员共同走进齐齐哈尔SOS儿童村,看望这里为爱奉献的职业妈妈,感受这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并开展义务劳动,度过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党日活动。走在干净整洁的路上,红顶白房、绿草地,独立的家庭住宅,这就是儿童村里一个个温馨的“家”。
8时14分,记者们首先来到了齐齐哈尔SOS儿童村的操场上。此时,园内绿化工人正在手持割草机,对每一株树丛进行修剪,这看似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真干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记者为此也体验了一把。
党员武童拿起手持割草机,瞬时感到割草机的分量。在此之前,园内绿化工人手把手地培训了一番: “对树丛修剪时,一定要拿住这个割草机,并且把每株树丛修剪成圆形,一定要保证树丛的美观。另外,要注意草茬儿,不要被它划到……”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武童感觉双手都在震动。来回修剪几下,他发现灌木丛周边的草坪很难修剪。园内绿化工人说,修剪这些灌木丛需要一些技术,并且有耐心。修剪了几株灌木后,记者们又对儿童村的操场进行了清扫,已经有些疲惫,并感叹道园内绿化工作人员的辛苦。
9时,记者们走进齐齐哈尔SOS儿童村9号家庭。刚一进家门,屋内温馨舒适,刘妈妈正在收拾着孩子的衣物,记者向前帮忙整理。与刘妈妈攀谈中得知,这个家庭一共有5个孩子,最小的只有6岁,刚刚被刘妈妈送到SOS儿童村幼儿园。 “五个孩子,老大在哈尔滨上大学,剩下的孩子一个上幼儿园,其他的都上小学。”刘妈妈说。
记者看到9号家庭孩子们的书桌上都摆放着孩子的图画及手工制品。在卧室里,带有上下铺的床也都摆放着小玩偶。随后,记者们开始分工明确,为9号家庭进行清扫。体验“妈妈”平日里的辛苦。有的记者拿起了抹布擦起了窗户,有的记者来到卧室叠起了被褥,还有记者收拾晾绳上孩子们的衣物。
党员黄金石是位年轻的妈妈,她是第一次来到齐齐哈尔SOS儿童村。这一次的体验,让她感受颇深。“刚走进儿童村时,发现这里的环境整洁优美,各种设备都很全。当来到这个家庭时,看到屋内也很整洁,再看到刘妈妈,她给人的感觉和蔼可亲。”黄金石说。 “刘妈妈说,每个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要照顾到。除此之外,她还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虽然,有时候孩子们会淘气,但经过长时间一起生活,对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有所了解。”
据副村长秦红介绍,齐齐哈尔SOS儿童村由15栋 SOS家庭住宅、青年公寓、幼儿园和服务中心构成,村里现有142名孤儿。每个家庭的妈妈要照顾多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承担着家长的全部责任,孩子充分享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现在儿童村里最小的4岁,最大的24岁,每个家庭生活都很幸福,而且通过政府、财政等社会人士的帮助,村里的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可以说现在的儿童村,已经焕然一新。如今,村里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可当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面临,那就是有3名妈妈面临退休,而儿童村的妈妈并不好找,因为她们面临的问题太多,付出也是常人的好几倍。”
一次体验、一次感受,每个家庭都有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在场党员们深受感动,也让大家更了解儿童村的生活。本报记者葛福臻韩昌睿吴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