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明阿
富明阿(1805~1882年),袁姓,名富明阿,字治安,瑷珲汉军正白旗人,明末将领袁崇焕六世孙。袁崇焕明末时为辽东巡抚、蓟辽督师。袁崇焕守辽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时,在保卫北京战斗中他又取得了京师大捷。明朝自毁长城,中了皇太极反间之计,袁崇焕被下狱,含冤而死。袁崇焕下狱定罪后,其妾生一子,名文弼,辗转来到东北宁古塔,入了旗籍。1685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文弼之子尔汉随清军进驻瑷珲,雅克萨战争以后被编入瑷珲驻防八旗中的正白旗汉军第三佐,从此落户于江东白旗屯。尔汉在白旗屯繁衍了四代,富明阿即袁崇焕六世孙。
道光七年(1827),富明阿随清军征讨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升任参领。咸丰元年(1851),河南南阳捻军首领乔建德率领2000余人以角子山为根据地竖旗起义。当时,在鸦片战争中被革职的琦善几经官场起伏又被起用,清廷令其到河南剿捻,并任他为河南巡抚,与此同时又调富明阿带兵随队前往。然而捻军势力越来越壮大,剿捻毫无成果。
咸丰三年(1853)富明阿被调任南方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隶属清军江北大营,因功被赏赐玉珏、授宁古塔协领,加副都统衔,朝廷赐齐车博巴图鲁勇号,并赏银百两,又升其为黑龙江火器营参领。德兴阿督办江北军务时,富明阿任前敌指挥,总管马步军。咸丰七年(1857)11月,清军攻占瓜洲,富明阿升任记名副都统。咸丰八年(1858)清军攻占浦江、来安,富明阿用云梯先登城墙,因此朝廷赏其头品顶戴,8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破浦口大营时,他召集残部退守万福桥,9月在军中升任宁古塔副都统。1859年,江北大营被攻破,他受伤12处,请假回家养伤。同治元年(1862)同治帝召见富明阿并任命他为汉军正红旗都统,负责在南苑训练军队。8月,他赴扬州都兴阿营中帮办军务,不久升任荆州将军。这时苗沛林率起义军攻占了蒙城,安徽巡抚唐训芳告急,清政府命富明阿随僧格林沁帮办军务,节制前线各军,增援唐训芳。同治三年(1864)清廷调都兴阿镇压甘肃回族起义,由富明阿主持江北军务并兼任江宁将军,清军攻占丹阳后,清廷实授江宁将军,并赏穿黄马褂。后因他受伤未愈,朝廷准其回旗养伤。同治五年(1866)秋富明阿因病回旗,任吉林将军。光绪八年(1882)冬富明阿卒于瑷珲,终年77岁,谥威勤将军。他有二子,即寿山、永山。富明阿墓地在瑷珲镇西偏南700米处。
富明阿生前受到清廷的重用和官兵的拥戴。光绪八年(1882)富明阿病逝后,应吉林官绅的请求,在吉林省为富明阿建立了专祠。协领色凌阿等联名呈书:“已故原任吉林将军富明阿于道光初年出征喀什噶尔等处,曾著战功。嗣于咸丰二年(1852)出师江南、河南、山东、直隶、安徽等省,当经克服蒙城,歼灭苗逆,克复江宁,剿灭巨寇。屡盟朝廷恩施酌庸之典,简放江宁将军兼属漕运总督。嗣任吉林将军办理军务,而东土肃清。迨该将军归期病故,其丰功盛列之所在,复蒙盛慈优加恤典,予谥威勤。后经吉林官绅等禀,由将军希元据情奏恳,恩准在吉林省城建立专祠,照例致祭。该将军虽属殁世多年,而其学心之所注,美德之所流,直与当年战绩同昭美备,诚有令人不忍湮没之处。是以呈请先于本省地方自行捐款,建立专祠,春秋由地方官致祭。”富明阿祠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与富明阿墓相邻。该祠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毁于战火,富明阿墓碑“文革”中亦遭破坏。
善庆
善庆(1833~1888年),张姓,名善庆,瑷珲汉军镶黄旗人。咸丰三年(1853)任前锋,随胜保镇压太平军,因功被保举为花翎协领,加副都统衔,清廷赐号为济特固勒忒依巴图鲁。咸丰十年(1860)正月,从袁甲三攻占凤阳府,升任记名副都统,后打败定远捻军,朝廷赏其头品顶戴,咸丰十一年(1861)任吉林、黑龙江骑兵统领。1862年清军追击捻军到灵璧,善庆捉住捻军首领王洪田,被清廷赏三代正一品封典,不久,他因受伤未愈而请假回旗。同治二年(1863)苗沛林起义,安徽、河南等地起而响应,清廷命善庆率领吉林、黑龙江骑兵千人前去镇压。同治七年(1868)善庆和西捻军激战,捻军败走,晋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同治八年(1869)他任杭州副都统,同治十二年(1873)升任杭州将军,第二年调任绥远将军,光绪二年(1876)善庆任镶白旗蒙古都统,后改任京师满洲正黄旗都统。光绪四年(1878),他调任宁夏将军,光绪九年(1883)又调任江宁将军,第二年回京任正红旗汉军都统。这时法国兵舰进犯福州,清廷听从醇亲王奕 [讠]的意见,命善庆统帅神机营马步官兵和外调各军驻防通州,主持京东防务,并赐其紫禁城骑马。清政府创办北洋海军,命奕 [讠]总理海军事务,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任会办,善庆任帮办。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善庆陪同奕 [讠]、李鸿章到旅顺口检阅南北洋兵舰,回京后任崇文门副监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光绪十四年(1888)善庆卒于任上,时年56岁,清廷赐治丧银千两,谥勤敏。其墓碑在瑷珲镇南树林子西北侧,“文革”中被毁。摘自《瑷珲镇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