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达拉哈拉塔坍塌。
1900年以来全球震级-时间分布图(邓起东等提供)
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6.5级以上强震的震级-时间分布图(张培震等提供)
新闻背景
东北网双鸭山5月6日讯 据新华社日前消息,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地球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那么,这种说法具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目前全球确实处于一个8级以上地震的高发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院士的几篇文章,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这个说法。邓院士系统地总结了全球里氏震级大于8级的地震发生规律,发现在某一段时间内(大约为15至20年),8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的频率高于以往,而且相伴有若干次9级左右的地震,他称之为地震活动高潮。而在地震活动高潮之外,8级以上地震发生较少,震级也不大。
根据邓起东院士提供的这张全球大地震震级-时间分布图(震级用竖轴表示;横轴表示时间),几个框圈出来的段表示地震活动高潮期。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智利发生8.4级地震以来,全球共发生大于8级的地震17次。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自1950年西藏察隅8.6级地震开始,至1965年阿留申8.6级地震结束,16年内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13次,包括人类记录到的最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
而在1900至1925年前后也有一个小高潮,这个小高潮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海原、武威古浪等几次8级大地震。
另外,地震活动高潮不仅表现在次数上,还蕴含在能量释放中。两个相差1级的地震,其能量释放相差约31.6倍,也就是说,如果比较地震活动高潮与平静期的能量释放,二者差别会更为明显。
邓院士对全球地震活动高潮的定义,并针对超强地震规律的总结,可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缺点就是时间比较短,仅有百年,对地震活动高潮的机理也没有深入的研究。
中国大陆也存在类似的地震发生规律
而对中国大陆的强震发生规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培震院士也在一篇文章中予以总结,并提供了以下一张图表。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右竖轴表示震级。黄色区域代表地震高发期。右侧的问号表示尚不知道这次地震高潮还能持续多久。
可以看出,地震活动的高发期,不仅表现在次数多、震级大,更表现在能量释放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对于中国大陆地震的特点,张培震院士论文中的两段话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中国大陆的强震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表现出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轮回性活动,也就是具有“动静交替”的特征。从1900至2010年的110年间6.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图来看,可以根据强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的变化,识别出6个强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时间长短不一,长的可达十几年,短的只有数年,一般在同一活跃期内有多次7.5级以上强震发生。其中1985至1998年的第5个活跃期比较特殊,其历时时间长(13年),虽然发生的最大地震仅是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但其间共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最后一个活跃期起始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是否结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平静期位于活跃期之间,在几年到十几年之间变化,少有或没有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地震活动的“动静交替”可能反映了应力积累和释放过程。
除了时间上平静、活跃相交替的活动外,每一个活跃期均有其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例如第1个活跃期的主体地区在天山,第2个在祁连山,第3个在西藏南部,第4个在华北和川滇,第5个在云南,第6个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活动地块。
现今中国地震活跃区在巴颜喀拉地块周围。从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以后,围绕这个地块发生了好几次让人心碎的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以及2014年2月的于田7.3级地震等。1997年的玛尼7.5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块周边。如果认为在这个地块周边完全发生破裂才表示这个地震活动高潮完全过去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内仍旧会围绕巴颜喀拉发生若干次强震。
延伸阅读
地震趋势分析
不等于地震预报
说了这么多,以上方法可以预报地震吗?答案是不能的。这只是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归纳出一定强度的地震发生的规律,并对未来地震趋势做分析。
从上面对全球大地震的分析,可以发现9级左右的地震,基本全部发生在环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地区,这个范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规律并不具有对地震预报的实际指导意义。
对于7至7.9级地震每年至少在10次左右,高发年份会略多于20次,大部分情况会在二者之间,在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平静期,这个级别的地震发生频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地震有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比如在大地震平静期的1990年,伊朗北部发生7.4级地震,就造成了4万多人死亡。
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在地震活动高潮期,虽然地震的频率和震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发生的地点规律性并不太强。比如,在第4次地震高潮期,两次最大的地震分别是发生在云南通海的7.6级地震和河北唐山的7.8级地震,二者相距很远。第3次地震高潮期和第4次地震高潮期之间的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地震,前后还伴随发生了若干次6至7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虽然中国大陆的地震在统计学上有一些规律,在高潮期地震的次数和震级都会变大,而且会在一个主体地区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方就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比如现今所处的地震高潮期,虽然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边,但是去年的鲁甸地震,就不在这个区域内。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预测地震高潮期。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般以一个较大的地震的发生作为开始,另一个较大地震的发生作为结束。但是,这两个地震何时到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相隔多长时间,尚没有一个标准,也不知道会是哪个区域。
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是预报地震,只是对地震发生规律的总结,它能够解释地震为什么多发,但不能回答你那里近期会不会有地震。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规律呈现出来的时候,能够最终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
原标题:全球进入地震活动高发期?